Workflow
《关于加强科学技术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核心观点 提出强化科技伦理治理,预防科技创新伦理风险,促进科技用于善行,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体系,使科技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4] 总体要求 指导意识形态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相关会议精神,执行中央和国务院安排,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完善治理机构和机制,坚持相关治理原则,塑造“科技向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基本要求 - 伦理先行:让科技伦理贯穿科技活动全过程,覆盖所有科技创新领域 [5] - 敏捷治理: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追踪和分析,动态调整治理方法和伦理规范 [6] - 植根国情:结合中国科技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特征,遵循科技创新原则,建立完善符合国情的科技伦理体系 [7] - 开放合作:建立多边参与和协同治理机制,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推动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8][9] 阐明科技伦理原则 - 提高人类福祉:科技活动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0] - 尊重生存权:尊重人们的生命权,避免伤害和潜在威胁,尊重人类尊严和个人隐私,保障参与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保护实验动物 [11] - 追求公平正义:尊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差异,公正、公平、包容对待不同社会群体,防止歧视和偏见 [12] - 合理控制风险:客观评估和谨慎处理不确定性和技术应用风险,避免危害社会、公共和生物生态安全 [12] - 保持开放透明:建立相关利益方和公众参与机制以及重大敏感伦理问题披露机制,提升信息透明度 [13] 构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 改善政府管理体系: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指导、协调和促进体系建设,科技部负责秘书处日常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各自地区和系统治理 [14][15] - 压实创新主体责任:高等教育机构等单位作为主要实体履行职责,建立规范机制,评估解决伦理风险,按情况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 [15] - 发挥团体自律功能:科技社团与相关机构合作,宣传普及科技伦理知识,制定发布指南,促进行业自律 [16] - 指导人员遵守道德:科技人员主动学习职业道德,坚守底线,抵制违规行为;项目负责人加强伦理管理;审查等人员认真履职 [17] 改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 精炼规范和标准:制定关键领域科技伦理规范和指南,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完善标准体系,明确伦理要求 [19] - 改进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改进监管流程和相关规则,建立委员会设立标准等,规范认证机构证书使用 [19] - 提高法治水平:加强关键领域立法研究,将重要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强化问责机制 [20] - 构建理论体系:支持相关机构开展研究,前瞻性研究规则冲突和伦理挑战,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讨论 [20] 加强科技伦理的审查与监管 严格审查科技伦理 开展科技活动需进行道德风险评估或审查,高风险活动由委员会审查批准,未达标单位可委托审查;委员会遵循相关原则,工作单位建立质量控制和评估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审查中心和机构,建立结果互认和应急审查机制 [21][22] 加强科技伦理监督 改进监督框架,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对高风险活动加强跟踪、评估和应急处理;禁止资助违规活动,政府资助计划加强监督,加强国际协作研究审查监督,研究制定高风险活动清单,探索建立登记制度和社会监督 [22] 早期预警科技伦理风险 建立合作监控和预警机制,跟踪监控新兴技术,分析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23] 严格调查并惩处违规行为 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违规科技活动,相关实体承担调查处理首要责任,制定改进规定,追究违规者责任;各地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监督,相关部门依法处罚违规责任人,涉嫌违法移交司法机关 [23][24] 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 - 强调科技伦理教育:将其纳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开设课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25] - 促进培训规范化:将培训纳入科技人员活动,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委员会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26] - 做好科技伦理宣传:针对公众宣传,鼓励提高意识,科技人员与公众沟通,相关单位和人员加强科普,媒体提高素养,鼓励设立宣传平台 [27][28] 组织与实施 党委和各级政府重视科技伦理治理,细化实施工作安排,完善领导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预防重大伦理风险;相关部门和地方定期向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