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公司AI布局系列深度报告II:阿里巴巴:全力进军AI,以云撬动AI全生态,以AI重构业务护城河
华创证券·2025-03-22 21: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从AI视角出发,梳理分析了阿里在AI方向的战略演进、组织架构、基础设施、底层模型、应用布局与投资版图六大维度,尝试解释分析阿里在AI浪潮下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及发展前景 [1][12] - 阿里在战略层面将AI提升至公司核心战略高度,目标利用AI技术赋能全业务生态;战术层面重点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深耕云计算业务,加大前沿AI技术研究创新投入,保持通义系列模型产业领跑地位并构建产业生态,积极寻求AI应用落地场景 [14] - 看好阿里在AI基础设施建设的壁垒优势、在大模型领域的技术领跑优势,以及AI应用领域的产品化思路及创新能力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战略梳理:以云撬动AI全生态,以AI重构业务护城河 - 2014年前后成立iDST研究院,开启AI技术研发转型之路,重点研究大数据等领域并应用于电商业务优化 [2][22][25] - 2017年成立达摩院,加大前沿技术研究投入,确立覆盖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布局,推动AI技术在各业务板块应用和创新 [2][22][28] - 2018 - 2022年提出“云+AI+IoT”模式,以云计算为核心构建AI基础设施,开展AI在电商、物流、金融等业务场景的初步应用 [29][30] - 2023年至今确立“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密集发布大模型并开源,集团层面不断深化AI部署,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至少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 [33][34] - 未来三年重点加大对AI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AI基础模型平台与原生应用、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三大核心方向的资源投入 [23] - 全力进军AI领域,全面实现“AI化”战略,包括启动“T项目”、现有业务全面“AI化”考核、开发一系列AI原生应用 [27] 组织架构:协同“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商业落地”,To B & C分拆并举 - 近期调整核心方向是以组织架构协同“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商业落地”,AI应用场景To B与To C分拆并举,进行关键人才引进与团队重组 [36][37] - 当前阿里AI相关组织架构包括达摩院AI团队负责基础科学创新研究,阿里云负责AI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及B端商业化落地,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负责C端软硬产品拓展,各业务部门AI团队负责AI技术对内赋能业务场景 [38] 基础设施:阿里云领跑中国公有云,自研芯片降低依赖 - 中国云计算行业规模2024E达8378亿元,增速放缓,公有云驱动增长,IaaS规模最大,PaaS增速最快 [49] - 阿里云是国内发展最早的综合型云服务商之一,在国内公有云的细分市场IaaS和PaaS市占率均领先,未来三年投入预估3800亿元用于云与AI基础设施建设 [4][49][57] - 阿里云在国际市场快速推进全球化布局,构建广泛的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重点发力新兴市场 [64][68] - 平头哥半导体公司专注于AI芯片和嵌入式处理器研发,推动RISC - V生态发展,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旗下主要产品包括含光800芯片等 [69] 底层模型:打造全球领先的通义大模型家族,坚持开源生态策略 - 通义大模型家族具备多尺寸、全模态、性能优的特点,涵盖通义千问系列、通义万相系列等多种模型,截止2025年3月5日已推出至少228个模型 [72] - 通义千问系列包括大语言模型、视觉理解模型等八种模型,具备文本生成等多种能力 [73] - 通义万相系列包括文生图/图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模型,可应用在多个场景 [77] - 基础大语言模型Qwen2.5 - Max、推理模型QWQ - 32B、视频模型通义万相在基准测评中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79][80][83] - 通义坚持开源策略,以顶级性能模型吸引开发者、以全栈工具降低门槛、以开源生态反哺技术迭代,构建完善的开发者生态 [84] 应用布局:To B以云撬动应用落地,To C软硬一体打造产品,对内现有业务AI转型升级 - B端以阿里云为AI基础设施及产业落地解决方案提供商,以钉钉为企业AI智能办公领航者,扎根云业务,赋能企业AI落地及效率提升 [9][25][27] - C端以夸克为旗舰级AI超级入口,通义为个人AI助手,天猫精灵为AI智能终端,以模型能力打造标杆产品,部署“软硬一体”战略 [9] - 对内结合现有业务场景,加速电商、外贸、物流、本地生活、大文娱等板块的AI转型升级 [9] 投资版图:全面押注AI赛道,从大模型到智驾、机器人应用领域 - 阿里投资业务形成“1 + 1 + 2”的投资主体组织模式,全面押注AI赛道 [10] - 2023 - 2024年中主要围绕大模型领域投资,2024年往后更聚焦智能驾驶、机器人领域等应用侧 [10] - 阿里巴巴相较其他中国主要互联网科技大厂,对大模型“六小龙”的投资数量最多,与腾讯持平,且创新采用“股权投资 + 算力支付”的方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