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核心观点 - 21世纪以来全球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过敏诊断需求不断扩大,未来过敏诊断市场有望因需求提升、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进口等因素得到进一步发展 [2][4][10] 过敏性疾病概况 - 21世纪以来,因环境问题和生活方式转变,全球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被WHO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2] - 2011年数据显示全球约20% - 30%人口患过敏性疾病,包括3亿哮喘患者、4亿过敏性鼻炎患者等;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约40%人口受过敏性疾病影响 [3] 过敏诊断市场概况 - 全球过敏患病率上升使过敏诊断需求扩大,2024年全球过敏诊断市场规模达389.4亿元,预计2030年达718.5亿元,2024 - 2030年CAGR为10.75% [4] 过敏原检测方式 体内检测 - 皮肤试验是应用最广泛方法,能通过皮肤反应代替全身过敏反应,具有简单直观、成本低、安全性高优点 [4] - 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多种过敏性疾病患者,与血清特异性IgE符合率达80% - 90%,但需激发试验确诊 [5] - 皮内试验适用于疑似呼吸道过敏但SPT阴性等病例,敏感性高但不良反应风险大 [5] - 特应性斑贴试验是诊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金标准,也用于评估食物过敏,安全性高,儿童适用 [5] -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金标准,但风险大、时间长、费用高,临床应用少 [5][9] 体外检测 - 血清总IgE和sIgE检测是评估可疑过敏反应基本方法,更安全简单,不受抗组胺药物影响,重复性强、精确性高、可定量 [4] - sIgE单一检测国内主要用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各有优缺点 [9] - sIgE多重分析省时、高效、精准,但可能导致过度诊断 [9] - 变应原组分解析诊断有助于提高特异性,为个体定制风险评估,但多数变应原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9] -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可诊断多种过敏性疾病,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但技术难度大 [9] -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不适用于过敏原筛查,可作为病情活动与治疗疗效指标 [9] 未来展望 - 诊断需求提升促进市场扩大,当前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国内公众就诊率低,未就诊人群可能转化为潜在市场增量 [10] - 研究与技术进步促进市场升级,新技术有望提升诊断准确性与效率,sIgE定量检测成国内趋势,市场格局可能改变 [10] - 国产替代进口趋势出现,国内过敏检测市场大部分被进口产品占据,随着国内企业发展和政策支持,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12]
过敏性疾病概况及过敏原检测方式梳理-2025-04-02
华福证券·2025-04-02 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