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期货价格收益率普遍是原料价格收益率的格兰杰原因,原料价格变化滞后期货价格一个交易日,近年泰国原料交易也更多参考期货价格;不同政治派系在橡胶政策上有共性,长期种植计划顺应价格周期,短期政策有分歧但可能随格局转变缓解,当前佩通坦政府或继续执行巴育政府长期计划并在大跌时出台短期政策安抚胶农;人均GDP较低且处于快速增产周期的国家产量价格弹性更高,2024年主产国产量价格弹性低或说明触及供应瓶颈;泰国橡胶未来供减需增,面临出口份额减少等挑战,也有提高附加值和绿色转型机遇 [1][2][14][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泰国原料与橡胶盘面的联动 -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泰国橡胶原料价格与期货价格因果关系,检验前需对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前复权处理,对三组原料、成品价格收益率进行检验,所有时间序列需通过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5个时间序列平稳 [6][7] - 格兰杰检验中滞后阶数根据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基于FPE、AIC、HQIC、SBIC等信息准则综合确定,三组数据构建的VAR模型均通过残差白噪声等检验,且调整数据范围等后结果仍具稳健性 [8][9][10] -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TSR20收益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是杯胶收益率的格兰杰原因,NR收益率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杯胶收益率的格兰杰原因,RU收益率和胶水收益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互为格兰杰原因;交叉相关图显示期货收益率与滞后一期的原料收益率最相关 [9][11] - 期货价格收益率普遍是原料价格收益率的格兰杰原因,原料价格变化滞后期货价格一个交易日,体现期货价格发现作用,泰国胶水价格收益率和RU收益率互为格兰杰原因,说明两者关系较强,定价时互为参照 [14] 泰国政府产业政策对橡胶影响 产业政策驱动及历史价格复盘 - 泰国传统格局是南胶北稻与红黄对峙,不同政治派系在橡胶政策上有共性,长期种植计划顺应价格周期,短期政策有分歧,他信派系相对照顾稻农,反他信派系相对照顾胶农,可能随格局转变缓解 [15][16] - 他信政府初期与马来、印尼合作限产保价,价格上涨时扩大种植面积,2002年成立“橡胶合作组织”,减少产量和出口,叠加厄尔尼诺等因素胶价上涨,2004年决定扩大种植面积,2006年7月胶价攀升至高位 [19][20] - 阿披实政府执政期间胶价持续上涨,扩张种植面积,2011年推出新种植计划,预期2017年提高产量22万吨 [22] - 英拉政府执政期间胶价下跌,出台限制出口、政府收购等短期政策维稳但效果有限,大米收购政策受争议,2011 - 2014年胶价跌幅超60% [25][26] - 巴育政府时期胶价低位波动,出台增加国内消费、减少种植面积等长期政策和短期收购、补贴政策,长期政策见效慢,短期政策拉动作用不大,2020年基本面好转胶价上涨 [29][30][32] - 佩通坦政府执政至今,橡胶价格攀升,政府未出台新重要政策,相关动向包括吸引外国投资建电动汽车基地等,已有项目继续开展,与马来西亚总理会谈推动相关项目 [35][36] 价格弹性对供应端影响测算 - 橡胶价格对供应端有短期和长期影响,短期影响割胶行为,长期影响种植决策,本研究结合各国历史数据与新加坡TSR20期货结算价进行供应端橡胶价格弹性测算 [39] - 2016年胶价大涨,异常天气限制产出导致各国价格弹性分化,柬埔寨价格弹性大,泰国、马来等国产量价格弹性为负;2019年情况类似;2024年主产国产量价格弹性均较低,或说明触及供应瓶颈 [42][43] - 横向对比各国价格弹性,柬埔寨明显较强,人均GDP较低且处于快速增产周期的国家产量价格弹性更高,近十年产量价格弹性平均值柬埔寨>印度>越南>马来>泰国>中国>印尼 [44] 泰国橡胶产需未来趋势、挑战和机遇 - 未来趋势供减需增,供应端因新种/翻种面积减少、树龄结构老化、改种等问题产能下降,需求端因国际轮胎企业在泰建厂消费量增长,未来轮胎产能仍有增量 [47][48][50] - 挑战包括出口份额占比减少、出口集中度高、割胶劳动力不足等 [52] - 机遇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绿色转型,加强研究创新将橡胶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泰国在适应EUDR方面较竞争对手有优势,2024年上半年对欧盟出口增长51.67% [54]
东南亚产区系列报告(三):泰国篇:政府产业政策研究及原料价格传导
国泰君安期货·2025-04-08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