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本田与日产的经营整合展开,指出整合因持股比例分歧破灭,二者在中美市场面临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产品力和品牌力受挑战,日产内部体制有问题,整合面临电动化、智能化和文化差异挑战,未来可能继续合作或各自寻找新盟友应对智能车时代竞争 [2][3][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田与日产整合相关 - 整合决议破灭原因是持股比例分歧,本田欲将日产作为子公司纳入集团,与日产对等合并立场不同,且资本市场看法不一 [3] - 整合初期预计带来超 1 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增量,2026 财年日产需实现 6000 亿日元 Consolidated 营业利润,是 2024 财年指引三倍,挑战巨大 [2][10] - 整合面临电动化、智能化及企业文化差异挑战,电动化难超特斯拉和比亚迪,智能化有短板,文化上日产谨慎、本田激进致谈判破裂 [14][15] - 整合可通过精简工厂过剩产能、提升设备运转率削减固定费用,供应链整合共同采购零部件削减可变成本,日本国内超 3 万家供应商中 9000 家同时服务两家,整合可使其更精简 [21] 本田与日产面临的挑战 - 在中美市场面临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传统燃油车和混动车份额被蚕食,纯电动车型缺乏竞争力,产品力和品牌力受挑战 [2][5] - 日产内部体制问题致产品力和消费者需求把握欠缺,主力车型老化,加大补贴难维持销量,还需内部重组改革,产能削减后仍有过剩及成本高问题 [7][8] 本田与日产战略方向 - 可能继续合作,在关键子领域成立合资公司,需关停多余工厂、缩减产能提升现金流;也可能放弃合作,本田选三菱为盟友,日产考虑与鸿海或海外科技公司合作或合并 [6] 日本车企电动车发展情况 - 未能引领电动车普及因电池成本高和充电设施不足,车辆价格和销量难支撑规模效应,本田和日产未及时推有吸引力新车型 [4][17] - 本田计划 2024 年启动中国一夜系列和北美 Zero 系列,2026 年推新款纯电动车型,考虑续命 HEV 保持销售利润,联手可降投资和风险 [17] 本田与日产供应链计划 - 本田计划 2020 年代后半段掌控 EV 供应链,已在北美搭建,与 LG 能源合资在美国设电池工厂,2025 年年中量产,还在加拿大投资约 1.7 万亿日元建工厂 [18] - 日产 2030 年前在北美建 60GWh 电池产能,可能与 AESC 合作,该公司已规划在美国建 90GWh 产能 [19] 本田与日产业务结构及产品差异 - 本田业务多元化,涵盖多领域但业务亏损,日产分拆或出售部分业务,两家仅在乘用车混动车型竞争,都缺有竞争力纯电车型 [20] 智能化合作计划 - 2024 年 8 月宣布以软件定义汽车为主题合作,涉及 SOC 芯片等广泛领域,核心是车载操作系统,本田开发独立 OS 费用高,合作可分担费用,助日产补短板 [22] 汽车行业历史重组案例及影响 - 1998 年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代表欧美整车厂互补;1999 年日产与雷诺合作救助日产,显示生产规模在并购重组中关键 [24] 近年来汽车行业整合方式变化 - 大规模合并减少,倾向特定领域小范围渐进式合作,技术互补成重要驱动力,如丰田与多家公司战略合作 [25] 丰田阵营发展情况 - 近年来加速与斯巴鲁、铃木、马自达等合作,各公司借助丰田补短板,加入后年度合计销量达 1600 万辆,形成“丰田一统”格局 [26] 智能化竞争对汽车企业影响 - 加剧竞争,仅靠生产规模难取胜,本田和日产需确保 400 万辆规模作为生存底线保障智能化研发投入 [27] 日本厂商对中国市场策略 - 未来 2 - 3 年大量补贴保经销商网络,希望消费者回归车辆本源价值,最终发展待观察 [28][29]
野村东方国际 日本汽车“400万辆俱乐部”的生存之道 - ―从本田&日产经营整合走向破灭,看当下全球汽车产业竞争,规模为王不再是生存法则
野村·2025-04-11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