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野村-解读19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关税对制造业波及路径
野村·2025-04-15 08: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9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经济和产业影响深远,汽车产业部分车企成为全球龙头,半导体产业由盛转衰 [3][4] - 当前美国关税政策对亚洲制造业尤其是日本汽车产业冲击大,日本车企和零部件厂商采取多种应对措施 [3][5] - 美国非关税壁垒加剧贸易摩擦,影响传统汽车行业 [7] - 2025年美国关税提高显著影响科技板块,苹果等企业有应对策略,半导体行业面临风险 [16][17][18] - 中国反制措施影响美国相关产品在中国竞争力,国产替代领域有机会 [19][2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9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经济和产业的影响 - 美国通过贸易制裁、汇率手段、产业自主协议等对日本施压,日本政府和产业保守妥协 [3] - 汽车产业方面,丰田等车企加速在北美建厂,成为全球汽车龙头厂商 [3] - 半导体产业由盛转衰 [4] 当前美国关税政策对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制造业的影响 - 美国对华、加拿大、墨西哥追加关税,计划征收特定行业整体关税 [5] - 亚洲国家对美出口中,日本和韩国以运输机器(主要是汽车)为主,占比超35%,汽车相关产业链受影响最大 [5] 日本车企应对当前美国关税政策挑战的措施 - 丰田在美国本土生产比例高,受影响小;日产从日本和墨西哥向美国出口比例高,受影响大;本田从日本出口零部件到墨西哥加工后再出口美国,计划在加拿大搭建备用电池产业链,也受影响 [6] - 本田试算,从墨西哥和加拿大向美国进口约55万辆汽车,按25%关税计算,利润将减少约5000亿日元以上,提出提价或转移生产据点应对途径,但都有问题 [6] 美国非关税壁垒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的情况 - 要求外国汽车接受本土安全标准,智能手机市场准入存在差别待遇,使各国与美国谈判时妥协 [7] - 特朗普上台后振兴传统燃油车及混动车,日本混动车厂商受益,但传统汽车行业整体关税压力增加 [7] 日企零部件厂商应对美国新增产能难题的策略 - SMC认为新建工厂困难,暂不考虑扩展至美国,通过已有工厂增产解决问题 [8] - 其竞争对手德国厂商也面临类似情况,竞争格局变化有限 [8] 日本和美国之间贸易摩擦的起始时间和涉及行业 - 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集中在纤维和纺织行业,后扩展到钢铁、彩色电视、汽车、半导体、机床等领域 [9] 美国对日本采取的贸易制裁措施 - 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使日本出口产业失去竞争力 [10] - 实施出口自主限制,督促产业内部达成协议 [10] - 利用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干涉日本贸易,要求开放市场并降低进口关税 [10] - 通过日美经济结构协议进行长期经济结构干预 [10] 日本企业应对美国制裁措施的办法 - 自发减少对美国的出口,放开对美进口限制 [11] - 日本车企扩大在美直接投资,在当地建厂 [11] - 承诺进行结构性改革,十年内投入约430万亿日元用于国内公共事业投资,扩大内需 [11] 日美之间针对汽车行业的具体情况 - 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小排量低油耗汽车在美国市场受欢迎,出口量快速增加 [12] - 81年里根上台后要求日本进行自主限制,日本车企出口数量受限,后逐步提升并维持到94年左右 [12] - 日本车企采取赴美建厂、车型高级化、生产流程效率化合理化等措施应对 [12] 日美之间针对半导体行业的具体情况 - 从86年日美半导体协定到91年第二次协定期间,美国针对日本违反协定进行报复性关税征收 [13] - 美国利用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干涉,要求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敦促日本进行经济结构改革 [13]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影响评价 - 汽车产业方面,日本车企维持在美国本土的竞争优势,与美国车企实现一定程度合作 [14] - 半导体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日美半导体协议》签订后,日本DRAM市占率快速下滑,90年代后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4] 日美贸易摩擦对其他行业及整体经济的影响 -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酝酿泡沫经济破灭 [15] - 《美日经济结构协议》要求大量公共支出,使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导致长期经济低迷 [15] - 股市方面,不同企业股价表现分化,外需为主企业表现不及指数整体,内需为主企业表现优于大盘 [15] 2025年美国关税提高对科技板块的影响 - 美国贸易逆差达到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实施超出合理范围的关税政策,打破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引发全球供应链重建挑战 [16] - 从美国加征关税和中国反制措施两个角度分析关税波及路径,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最高的电子终端产品受影响大 [16] 苹果公司面对美国关税压力的应对策略 - 提高产品价格、向供应链施压、提高服务定价、申请豁免、重建供应链 [17] - 苹果在美国市场份额最高,2024年占据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60%,可能因供应链快速调整能力优势获得市场份额增长机会 [17] 半导体行业应对关税风险的情况 - 面临特朗普增加关税的风险尚未完全消除,价格上涨影响终端销售时,产业可能受冲击 [18] - 算力链方面,大型云厂抗通胀能力高于个人消费者,但云资本开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 [18] 中国反制措施对国内产业链的影响 - 可能削弱美国相关产品在中国本土的价格竞争力,可将关税压力向下传递或转移至非美供应链 [19] - 对于云原产地定义存在分歧,美国高端芯片设计厂产品按实质加工地原则可能不属于美国原产产品 [19] 国产替代领域的机会 - 选择原属美国生产且国内厂商与海外技术代际差距相对较小或考虑供应链稳定性仍选择美国产品,但会因价格竞争力和替代能力做出妥协的领域,如部分成熟制程芯片或半导体设备 [20] 德州仪器(TI)应对加征关税的情况 - TI内置化率接近90%,大多数晶圆厂产能位于美国本土,海外也设有工厂,中国成都保留部分测试 [21] - 中国政府加征TI美国产品关税,需看在华销售产品品类来自美国生产的情况及可替代性,对国内模拟芯片厂商利好,如盛邦安全是可期待受益标的之一 [21][22]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展 - 美国设备厂部分高端机台或核心子系统在美完成生产组装,加征关税使晶圆制造成本上升,但美国围堵加速国产设备发展 [23] - 目前综合国产化率达40%,热处理、清洗、CMP及化学气相沉积环节国产化率较高,看好刻蚀及清洗环节等进入壁垒相对低的领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