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看好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CDMO企业 [8] - 报告对头部医药电商企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5] - 报告对互联网医疗板块头部企业业绩增长确定性持积极看法 [17] 核心观点 - 中国医药市场预计以7%的年化增长率增长,至2030年达到2.1万亿美元,主要驱动力为人口老龄化 [1][2] - 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具有较高增长潜力,创新药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20% [1][5] - 生物科技企业将在2025年至2026年迎来盈亏平衡,对外授权活动显著增加,中国创新药已占全球管线储备的1/3 [1][6] - 中国制药企业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参与者,2024年有30%的全球临床试验由中国企业举办 [3][9] - 国内医疗设备、耗材、体外诊断等子板块国产替代是长期主题,跨国企业主导地位正在被国内企业逐步蚕食 [3][14] 市场增长与驱动力 - 未来5年中国内地医疗市场预计将新增7,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2024年总规模为1.4万亿美元 [2] - 人口老龄化是核心驱动力,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15%增至2040年的27% [1][2] - 75岁以上人群的医疗支出通常是40岁以下人群的两倍 [2] - 中国个人医疗支出在2024年已占总支出的9%,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2] 市场资金来源 - 市场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和自费,商业保险作为新兴市场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15% [1][4] - 国家医保未来5年内预计以7.2%的年化增速扩张,医保结余相对健康,预计未来5年的结余接近7% [1][4] 高增长潜力子板块 - 创新药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20%,到2030年其整体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约1/3增至接近60% [1][5] - 创新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为10%和8% [5] - 中药也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 [1][5] 生物科技与创新药进展 - 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将在2025年前后实现盈亏平衡 [1][6] - 中国创新药占全球管线储备的1/3,新产品和新适应症获批涵盖ADC及双抗等多种分子形式 [1][6] - 中国推出的创新药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已达到188种 [10] - 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是三个最大的治疗领域,预计到2029年将带来3,880亿美元的增量机会 [10] 对外授权与全球地位 - 对外授权交易总额已达980亿美元,占海外企业引进授权交易总规模的1/3,而2019年的比例不到1% [3][11] - 2024年有30%的全球临床试验由中国企业举办,而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5% [9] - 在肿瘤、自免疾病及代谢领域,中国企业的实验占比分别为39%、28%和29% [10] 研发外包(CRO/CDMO)前景 - 中国国内投融资环境有所恢复,投融资数据同比增长超过100%,较2019年水平提升33% [1][8] - 中国国内研发需求稳步回升,IND申报量和临床试验注册数量均呈现同比增长趋势 [8] - 全球范围内投融资虽同比下降30%,但随着降息预期,对全球投融资复苏持乐观态度 [8] 医疗器械市场趋势 - 国产替代是长期主题,例如CT和磁共振设备国产装机量份额在2018至2023年间分别从84%降至69%、88%降至76% [14] - 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海外业务同比增长中位值为15%,海外业务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至29% [3][16] - 短期内行业面临挑战,今年二季度A股医疗器械公司整体表现疲软,同比增长中位数仅为0.7%的下滑 [15] 互联网医疗与药店行业 - 中国药品零售渠道线上渗透率仅为13%,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如果能在五年内提升到20%-25%,则板块能维持双位数到二十几的复合增速 [17] - 线上销售几乎全部为自费,不受医保控费影响,目前线上销售规模仅600-700亿元,自费市场规模达5,000-6,000亿元 [17][25] - 药店行业仅约20%的药店获得医保门诊统筹报销资质,行业正进入整合第二阶段,前五家市场份额不到20% [18] 医疗服务与医药流通 - 2025年医疗服务板块面临医保收紧和消费疲软的压力,但DRG/DIP支付改革的全面铺开为优秀的民营医院提供了长期市场份额提升的机会 [19] - 医药流通板块2025年面临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以及医保控费对医院业务影响等多重挑战 [20] 政策影响分析 - 集采政策最坏时期已过,第11轮集采预计对覆盖公司的收入冲击仅为个位数,仿制药收入趋于平稳或下降 [13][22][23] - 通过集采、DRG/DIP等控费措施为医保基金节约大量资金,并对特别创新且高价疗法推出除外机制,有利于支持创新药物 [21]
瑞银展望2026:医药行业投资展望
2025-11-18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