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7] 报告核心观点 - 在全球地缘冲突频发、贸易摩擦加剧的新环境下,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出海策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积极态势,2024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0% [8] - 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和行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亚洲特别是东盟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承接地,其占比从2014年的6.34%跃升至2024年的17.88%;批发零售与制造业投资比重显著提升 [8] - 中国金融机构通过扩大海外布局、创新产品服务、运用新兴技术等五大维度,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关键支持,成为其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引擎” [9][77] - 未来需从深化海外网络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产品创新等七方面构建金融出海新生态,以更好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12][13] PART-A 时代浪潮:新时期中国企业出海的挑战和路径 中国着眼高质量“走出去”,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五年规划中对对外开放的表述层层递进 [17][18][20] - 2024年中国商品出口占全球比重达14.64%,连续八年位居全球榜首;商品进口占比为10.45%,为全球第二大商品进口国,显示强大竞争力 [19][23]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稳步上升,占全球比重从2022年的10.4%升至2024年的11.95%,连续13年位列全球前三;对“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3000亿美元 [21] 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出海新路径 地缘冲突带来的挑战 - 2025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年内累计加征关税一度高达125%,后降至30%,但叠加此前关税,部分商品总关税仍达55% [30][33] - 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如半导体、AI)对中国进行遏制,并施压其他贸易伙伴联合遏制中国,导致中国企业对美出口占比从2024年12月的14.7%降至2025年8月的11.5% [31][32][34][36][37] - 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全球价值链调整,国际分工转向友岸外包、近岸外包,企业进入新市场需深度融合当地产业链,经营挑战增加 [38][39] 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并调整策略 - 出海目的地更为集中,亚洲占比从2014年的69.03%升至2024年的79.96%,其中东盟占比达17.88%;欧盟和北美占比分别降至3.06%和3.13% [44][50][52] - 出海行业结构变化,2024年批发零售业(占比23.96%)、制造业(22.29%)和租赁商务服务业(22.6%)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制造业占比十年间上升最快 [52][56][57] - 出海主体分化,央企国企主导能源矿产等重资产项目,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出海主力,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 [54][55] - 跨境电商成为新兴出海模式,2020至2024年间进出口总额从1.69万亿元增长至2.63万亿元,年均增速约15%,远超整体进出口7%的增速 [62][65][68] PART-B 金融护航:金融机构服务出海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中国金融机构扩大海外布局 -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海外布局成熟,中国银行在64个国家有543家境外分支机构,工商银行在49个国家有408家机构,形成覆盖六大洲的服务体系 [86][87] - 证券行业国际化加快,中信证券业务覆盖13个国家;保险机构如人保香港服务网络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9][91]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规模从2016年的4.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175.5万亿元,增长超36倍,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 [89][92] 金融机构助力出海的典型案例 - 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中国银行全球现金管理账户新增约14%;农业银行2024年办理新业态相关国际结算业务384亿美元;交通银行开往“一带一路”地区涉外保函业务量同比增长115.10% [95][96][97] - 证券公司提供多元化融资:中金公司2024年服务中资企业全球IPO融资44.24亿美元;中信建投协助地平线机器人完成近两年最大科技股港股IPO,募资60.87亿港元 [98] - 金融科技赋能:中国银行“跨境e商通”推动电商结算量三年增长超5倍,从2021年的1400亿元升至2024年的8000亿元 [102][103] PART-C 未来展望:构建金融出海新生态的建议 - 持续优化海外布局,在东盟、拉美、非洲等地区建立区域性总部,并建立“境内培养、境外实践”的人才梯队 [12]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如通过银团贷款、全球信托凭证(GDR)、跨境ETF、绿色保险产品等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工具 [12] - 推进海内外一体化服务,探索“单一账户、全球调度”资金管理模式,打通境内外上市与再融资渠道 [13] - 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除传统离岸中心外,在东盟、欧洲、拉美等地开拓人民币产品和服务 [13] - 构建全链条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开发智能化国别风险评估平台,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13]
金融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