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因子ALPHA系列报告之(十):考虑换手率限制的多因子ALPHA模型
广发证券·2012-06-29 00:00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一个月成交金额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观察因子有效性随着因子滞后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的变化,发现大部分Alpha因子的有效性均存在明显的衰竭现象,且存在相对稳定的"半衰期"[1][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2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和w1由(1,0)逐步变为(0.5,0.5),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69增加至0.86,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69%,而IC_IR的下降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83%[17][19][49]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17][19][49] 2. 因子名称:换手率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2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2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和w1由(1,0)逐步变为(0.5,0.5),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49增加至0.74,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70%,而IC_IR的下降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85%[20][23][50]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20][23][50] 3. 因子名称:一个月股价反转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21]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2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和w1由(1,0)逐步变为(0.5,0.5),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02增加至0.51,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71%,而IC_IR的下降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74%[21][24][54]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21][24][54] 4. 因子名称:三个月股价反转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2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2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和w1由(1,0)逐步变为(0.5,0.5),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02增加至0.51,换手率下降至原来的75%,而由于该因子在半衰期内有效性较低且下降速度快,导致随着权重的调整,IC_IR的下降速度快于换手率的下降幅度,在半衰期内IC_IR下降至65%[25][28][55]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25][28][55] 5. 因子名称:六个月股价反转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2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2个月的半衰期内,IC_IR的下降速度同样快于换手率的下降幅度,在半衰期内IC_IR下降至53%[26][29][59]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26][29][59] 6. 因子名称:流通市值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2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2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和w1由(1,0)逐步变为(0.5,0.5),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85增加至0.92,换手率下降至原来的70%,随着滞后一期因子权重的增加,IC_IR的下降速度逐渐快于换手率的下降幅度,在半衰期内IC_IR下降至61%[27][30][63]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27][30][63] 7. 因子名称:每股派息/股价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3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9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w9的调整,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7增加至0.92,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53%,IC_IR的下降速度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85%[30][32][64]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长期内有效性较为稳定,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30][32][64] 8. 因子名称:EP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3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3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w9的调整,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76增加至0.90,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65%,IC_IR的下降速度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90%[33][37][65]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33][37][65] 9. 因子名称:SP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3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3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w9的调整,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77增加至0.92,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63%,IC_IR的下降速度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92%[34][38][69]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34][38][69] 10. 因子名称:BP - 因子的构建思路:通过对因子换手率的控制,实现对组合换手率的控制,同时使得因子的IC_IR最大化[2][3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在3个月的半衰期内,随着因子权重w0-w9的调整,因子自相关系数由0.76增加至0.91,换手率迅速下降至原来的62%,IC_IR的下降速度则相对缓慢,在半衰期内下降至93%[39][35][70] - 因子评价:该因子在短期内有效性迅速下降,但通过平滑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换手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信息比率[39][35][70]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一个月成交金额,IC_IR值83%,换手率69%[17][19][49] 2. 换手率,IC_IR值85%,换手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