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影响及应对
赛迪·2024-04-30 10: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无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五大趋势 [5] 1. 政治化: 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如"政府刺激"和"美中关系"成为外商投资的首要关切 2. 多极化: 更多的转出国和承接国参与,中国作为重要的一极深度参与第五轮产业转移 3. 双向化: 低技术产业向更具成本优势的东南亚等国转移与高技术产业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回流并存 4. 绿色化: "双碳"目标开始影响产业转移的行为逻辑,绿色产业成为各国推动产业链的重要选择 5. 再垂直化: 产业链重构模式从"水平"重新转向"垂直"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变化动因 [6] 1. 经济因素: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价值链贸易的收缩和主体受益不均,逐渐破坏了主导全球产业转移的市场基础 2. 技术因素: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涌现改变了原有的比较优势,使得部分产业回流成为可能 3. 政治因素: 市场化路径失效催生各国"内卷",政治因素开始发挥更大作用,如美国对华的种种极限施压 我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双重身份和四种路径 [7] 1. 双重身份: 从第四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到第五轮产业转移的主导者 2. 四种路径: - 内接: 虽然我国仍是国际资本的投资重点,但成本上升、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部分领域的海外资本来华投资意愿下降 - 外扩: 高科技海外投资受阻、劳动密集型主动布局节奏被打乱 - 外迁: 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下,纺织、电子等产业出现被动外迁情况,但并非主流 - 内转: 中西部核心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内转整体速度放缓 中西部与墨越印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比 [12] 1. 从出口规模上看,2018年我中西部18省出口额共计为4130.0亿美元,是墨西哥出口额的0.9倍、越南的1.7倍、印度的1.3倍;2022年为7354.6亿美元,变为墨西哥的1.3倍、越南的1.6倍和印度的1.6倍 2. 从出口产品类型看,中西部与越南均偏重中间品出口,墨西哥和印度则分别偏重消费品和资源品;有1/4的产品重合度 新一轮产业转移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13][14] 1. 人工智能: 政治因素影响人工智能对华投资暂缓,美主导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华供应链将使我面临低端锁定风险 2. 纺织服装: 出现部分"被动转移"的情况,但当前仍以"主动外扩"为主,出口订单受损、供应链溯源压力增大等不利影响已经显现 3. 电子制造: 我国电子产业的转移是内外同步的,近期影响可控,但长远看仍要未雨绸缪 4. 新能源汽车: 政治风险一定程度干扰我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口、外扩和内接节奏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总体篇 1. 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借鉴经验和教训: 前几次产业转移带来的经验教训包括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交替主导产业转移,承接国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跻身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随着这些承接国转变为转出国,空心化问题开始暴露 [4] 2.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五大趋势: 政治化、多极化、双向化、绿色化、再垂直化 [5] 3. 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变化动因: 经济、技术、政治三重维度 [6] 国家篇 1. 我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的双重身份和四种路径: 从第四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到第五轮产业转移的主导者,内接、外扩、外迁、内转四种路径 [7] 2. 美欧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者: 美国通过税改、供应链战略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欧洲"再工业化"战略未能扭转颓势 [8] 3. 日韩: 日本以回流为主、多元化为辅,韩国在政治站队下进行多元布局并加大赴美投资 [9] 4. 越南和墨西哥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者: 越南成为美国友岸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墨西哥成为美国近岸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 [10][11] 区域篇 1. 我国区域性产业转移趋势: 纺织、皮革、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聚集,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向东部聚集 [11] 2. 中西部与墨越印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比: 中西部出口规模和产品结构均优于墨西哥、越南和印度 [12] 产业篇 1. 人工智能: 政治因素影响人工智能对华投资,美主导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华供应链将使我面临低端锁定风险 [13] 2. 纺织服装: 出现部分"被动转移"的情况,但当前仍以"主动外扩"为主,出口订单受损、供应链溯源压力增大等不利影响已经显现 [13] 3. 电子制造: 我国电子产业的转移是内外同步的,近期影响可控,但长远看仍要未雨绸缪 [13] 4. 新能源汽车: 政治风险一定程度干扰我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口、外扩和内接节奏 [13] 政策篇 1. 构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全局观: 应充分认识到产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