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程追赶VS产能过剩:解码国际投行视角下的中芯国际多空博弈
新财富·2025-02-26 15:48

全球半导体行业变局与中芯国际评级分歧 -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经历AI驱动与地缘政治重构的双重变局,中芯国际的战略定位与市场前景引发国际投行激烈博弈 [1] - 摩根大通与高盛在2025年2月对中芯国际评级出现显著分歧:前者基于供需格局与成熟制程定价权下调评级,后者则看好长期营收增长与本土化突破 [1] - 中芯国际需平衡短期产能扩张的盈利压力与长期先进制程突破的市场期待,同时证明其跨越周期波动的能力 [1] 摩根大通下调评级的核心观点 - 摩根大通将中芯国际H股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主要担忧2025年业务增长动能和盈利能力 [3] - 中芯国际市盈率接近2020年A股IPO时历史高位,摩根大通认为这种估值不可持续 [3] - 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乐观指引依赖政府补贴"急单"和美国关税前"抢单"效应,这些驱动因素不可持续 [3] - 中国晶圆代工行业2025-2026年进入产能释放高峰期,供给端产能过剩趋势显现 [3] - 中芯国际2025年资本开支高达75亿美元,将带来短期产能折旧显著增加 [3] 中芯国际营收增长与成本压力 - 中芯国际营收从2018年33.6亿美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80.3亿美元 [4] - 2024年全年毛利率18%,低于2023年20.8%,显示公司陷入成熟制程价格战 [4] - 2024年第四季度毛利率达22.6%,但市场预期2025年增长动能可能逐季减弱 [4] -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中芯国际毛利率或保持在20%以下 [5] 中芯国际业务结构分析 - 消费电子业务占比近40%,智能手机业务收入2023-2024年从110亿元增至150亿元,增幅37% [5] - 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业务合计贡献收入超60%,行业景气度对公司未来营收影响重大 [5] -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达90%,成为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 [7] 高盛上调评级的核心观点 - 高盛将中芯国际H股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看好产品组合调整下盈利影响较预期温和 [5] - 2025年资本开支75亿美元同比持平,反映长期产能扩张计划连贯性 [6] - 预计2025年8英寸晶圆月产能45万片,12英寸晶圆月产能30万片 [6] - 高盛将2025-2029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8%-48%,预计营收年增幅5%-27%,毛利率提升0.8-4.4个百分点 [6] 中芯国际技术进展与战略布局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2022年67%提升至2024Q4的81%,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扩大 [6] - 美国技术封锁加速本土AI芯片需求,推动中芯国际在成熟制程构建"非对称优势" [7] - 计划扩大功率器件产能,力争汽车类产品销售额占比提升至10% [8] - 算力芯片本地化生产需求将成为未来五年增长关键变量 [8] 行业格局与估值逻辑 - 摩根大通与高盛的分歧反映半导体行业"周期与成长"、"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张力 [8] - 中芯国际估值不仅取决于财务指标,更与地缘政治、技术突破及产业政策深度绑定 [8] - 2025年可能是中芯国际从"产能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型的关键分水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