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么?
虎嗅APP·2025-02-28 08:19

人形机器人行业分析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是AI介入物理世界的第一赛道,中美市场具备统一大市场和工程师红利优势,中国还有供应链和竞争冲动优势 [2] - 行业方向已无分歧,预计在0~1阶段可能形成史诗级泡沫,放量曲线将快于新能源车 [15][9] - 机器人硬件方案尚未完全收敛,特斯拉量产方案接近定型,手部工程占比50% [10] 行业驱动因素 - 技术突破: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推动行业曙光,AI大模型公司纷纷下场布局机器人项目 [2][13] - 需求场景:解决人类生老病死核心痛点,如护理40万失能老人(上海案例)、降低育儿成本 [7] - 成本规律:遵循莱特定律,规模每翻倍成本下降10%~20%,Model 3降本案例可参考 [5][6] 技术发展路径 - 硬件:特斯拉采用22自由度灵巧手(接近人手21自由度),上肢方案为关键 [10] - 软件:尚未到达"GPT3时刻",但Figure已实现快慢双系统(7B参数大脑+8000万参数小脑) [11][12] - 泛化能力:需建立理解物理因果关系的通用基础模型,如"开"动作的多场景应用 [10] 产业链格局 - 国际巨头:除微软/苹果外,Meta、谷歌、英伟达、亚马逊均布局,OpenAI已直接投资3家机器人公司 [13][14] - 国内企业:华为/字节/阿里等七巨头均有涉足,宇树科技地位提升可能加速行业紧迫性 [14] - 供应链特征:零部件数量介于手机与汽车之间(约上千个),与汽车供应链高度重合 [8][17] 商业化进程 - 量产预测:2025年全球1万台为基准,放量速度可能超越特斯拉汽车8年10倍的纪录 [8][9] - 产品定位:终极形态可能是超越iPhone年销量(2.2亿台)的超级AI终端 [14] - 竞争壁垒:复用性决定规模效应,人形设计便于遥操作和数据采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