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36氪·2025-03-05 08:09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初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合作的ADC产品潜在里程碑付款达10亿美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合作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里程碑付款超10亿美元[2]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叙事完成重要开篇[3] -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称第一批"扫货团"已来中国且意愿强烈,药明生物作为全球CDMO巨头拥有700家客户,对市场风向感知敏锐[3] 跨国药企的偏好与策略 - 跨国药企逐渐偏好从中国以更低价格获得类似分子,而非花费百亿美元收购美国Biotech,赛诺菲高管公开表示"不在意创新源自何处"[4] - 海外投资人和企业人士直言"去中国淘金是公开的秘密",中国公司的产品数据表现优异,虽未必是FIC或BIC,但Me Too和Me Better已足够满足需求[4] - 跨国药企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5] NewCo交易模式的特点与挑战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并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预期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公开披露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达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Biotech实际是被动参与者且首付款价格低[7][8] - NewCo模式无法根本性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被并购或上市可能是几年后的事,Biotech需考虑能否撑过回购条款[8] 海外市场拓展的挑战 - 海外市场拓展依赖圈子文化,华人找华人、白人找白人,除非管理层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并能融入白人圈子[8] - 文化认知差异导致信任建立需要过程,如"中国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可能难以被白人团队完全理解[9] 交易谈判的关键因素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和商业赚钱,需重点突出临床数据优势并提前分析竞品[6] - 企业需权衡待价而沽或马上卖出,考量因素包括临床数据后的产品溢价和企业预期带来的不确定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