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目标与政策导向 - 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符合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需保持年均增速4.7%以上[4] - 物价目标从3%下调至2%,反映对通胀管理更趋务实,旨在防止物价过低或过高偏离2%的平均水平[5] - 失业率目标保持5.5%,城镇新增就业维持1200万高水平,就业仍是宏观政策重要跟踪变量[6] - 粮食产量目标上调至1.4万亿斤,体现对粮食安全重视,单位GDP能耗降幅从2.5%上调至3%[7] 财政政策加码 - 财政赤字率4%创近年新高,新增赤字5.66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大幅增至4.86万亿元[10] - 预算内新增政府债务规模11.86万亿元,占名义GDP比重8.4%,为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11] - 新增专项债4.4万亿元中预计较大比例用于土地收储和商品房收购,广东模式已试点307亿元[12] - 财政支出结构侧重消费刺激和民生,以旧换新补贴3000亿元预计拉动消费增速1.2%以上[13] 货币政策宽松取向 -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全年预计降准100-150BP,政策利率降30-40BP,LPR降40-60BP[18] - 删除"盘活存量"表述,新增"超长期贷款"支持两重项目,信用扩张意愿增强[19] - 首次明确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资产价格成为政策核心关切,平准基金或落地[19] - 汇率和长债收益率构成宽松制约,二季度美联储降息预期重燃后或迎来窗口期[20] 消费提振战略 - 以旧换新政策扩围至3000亿元规模,覆盖汽车、家电、手机等,财政补贴乘数效应达2.1倍[25] - 全国性生育补贴或落地,按二孩5000元/三孩1万元标准测算年需资金2300亿元[15] - 居民医保补助再提高30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调20元,多措并举减负促消费[27] - 培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型消费,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优化环境[29]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重点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42] -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应用,发展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装备[45] - 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扩围,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育行业数字化服务商[48] - 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53] 政府投资与产业引导 - 新型城镇化带动1.35万亿元年投资需求,农民工市民化人均成本约15万元[34] - 央国企发行5000亿元"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引领产业战略投资和转型[36] - 加强财政金融协同,通过贴息和结构性工具放大财政资金撬动效应[36] - 产业链安全重点关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48]
深度:科技消费,攻守兼备 ——2025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聚焦两会
清华金融评论·2025-03-07 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