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丨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证券时报·2025-03-07 08:3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言献策,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 [1][2] 基础教育 -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认为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起点,学校应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要场域,让孩子按优势发展 [4] - 刘希娅建议优化拔尖人才识别、培养及选拔机制,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态和培养格局,让学生自然“冒尖” [4] - 应正确认识拔尖创新人才,树立“全面发展 + 个性发展”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 [5] - 基础教育要加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包括打通学科、学段,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开设多样社团,推进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 [5] 职业教育 - 中国人民大学蔡彤娟表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制度性障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7] - 全国人大代表杨德芹建议各地出台和落实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提高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积极性 [7] - 全国政协委员张运凯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对接,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机制 [8] 高等教育 - 多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赛道布局,培养后备人才,如清华拟增150名本科生并成立新书院 [9] - 中国人民大学徐天启认为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具备接受新事物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9] - 人大申宇婧表示人工智能浪潮下高校应注重培养有创新、原创能力的人才,学生要有批判性等思维 [10] - 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认为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交叉学科人才,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 [10] - 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认为高校要重视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和价值观判断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