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是炒作还是真突破?Manus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3-08 22:56

核心观点 - AI智能体产品Manus引发资本市场狂欢,自称全球首个通用AI智能体,性能超越OpenAI的Deep Research,能独立执行复杂任务并交付成果[1][4][6] - 市场对Manus的评价两极分化,既有"智能体的ChatGPT时刻"的盛赞,也有质疑其技术突破和营销炒作的争议[2][7][8] - 行业技术人士认为Manus产品体验良好但技术未突破业内共识,其核心逻辑为多智能体系统结合工具使用[12][13][14] - 头部科技公司和模型厂商正加速布局AI智能体领域,可能挤压Manus等初创公司的市场空间[16][17] - 2025年被普遍视为AI智能体爆发元年,垂直领域应用、协作工具和基础设施层被视为关键机会[16][20][21] 产品与技术分析 - 产品定位:Manus定位为通用AI智能体,区别于聊天机器人和AI助手,具备自主规划、决策和学习能力,可执行简历筛选、股票分析等复杂任务[4][5][6] - 技术框架:采用多智能体系统,通过PlanningTool生成线性任务计划,以ReAct循环调用工具(计算机/浏览器/规划使用)动态执行任务[14][15] - 性能表现:在GAIA Benchmark测试中取得SOTA成绩,宣称单任务运行成本低至2美元[6][15] - 竞品对比:MetaGPT团队早于Manus推出多智能体产品MGX,并在Manus发布次日推出开源复刻版,认为其技术未超越行业共识[3][9][10] 市场反应与争议 - 资本影响:Manus发布当日A股相关概念股集体爆发,港股科技股走强,邀请码被炒至数万元[7][8] - 真实性争议:技术圈对其泛化能力存疑,认为特定场景表现依赖预定义流程,且未公布技术文档[11][12][13] - 公司回应:蝴蝶效应合伙人否认饥饿营销,称系统容量有限将逐步释放邀请[8] 行业趋势展望 - 发展方向:AI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后的关键里程碑,可能成为通向AGI的路径,基础智能体(Foundation Agent)概念受关注[16][21] - 竞争格局:OpenAI、谷歌等巨头凭借模型优势加速入场,初创公司先发优势易被抹平[17][18] - 落地挑战:需解决跨平台兼容性、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等问题,垂直领域专精应用更具前景[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