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互联网纠纷现状 - 近年来涉互联网民商事纠纷迅速增长,直播带货、直播打赏、付费点播等引发的纠纷类型日趋复杂 [1] - 北京四中院近三年受理的涉互联网民商事纠纷二审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从2022年的200余件增至去年的700余件 [3] - 主要纠纷类型包括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产品责任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3] 平台责任与用户权益平衡 - 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力度,提高高风险领域保证金额度,建立不良商家退出机制 [4] - 平台需保护消费者及商家个人信息,运用算法推送信息时做到客观公正 [4] - 法院审理案件时应依据《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精准界定平台责任,避免机械适用法律阻碍平台发展 [4] 直播带货纠纷特点 - 直播带货纠纷案件数量呈增长状态,涉及商品类型广泛,单个案件标的额高于传统电商 [7] - 涉诉主体包括直播运营平台、直播间运营者、主播、买卖交易平台、销售店铺及品牌方 [7] - 主播可能具有广告经营者、产品销售者、产品生产者等多重身份 [8] 直播带货责任划分 - 直播带货平台兼具直播平台与电商平台特性,存在性质混同和责任交叉问题 [8] - 商家在直播中应负有更高注意义务,如隐瞒商品重大瑕疵需承担违约责任 [8] - 主播对直播过程中的承诺应予履行并承担相应责任 [8] 数字平台运营规范 - 法院通过审理案件规范直播带货、付费点播等新交易模式,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11] - 加大对数字平台侵犯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11] - 发布典型案例为数字平台运营提供参考,引导规范自身行为 [11] 内卷式竞争影响 - 内卷式竞争可能导致过度关注短期成果,忽视长期创新和发展 [12] - 部分企业盲目投入广告和低价竞争,忽视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 [12] - 法院通过统一裁判尺度,适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指引 [12]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明确用户权益与平台发展责任界限,为良性竞争提供行为指引
证券时报·2025-03-08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