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与算法围猎现象 - 核心观点:数字时代下银发经济遭遇算法围猎,形成代际消费冲突和认知不对称商战 [1][3] - 老年人消费行为:沉迷赚金币(8小时赚2元)、刷短视频、网购"一眼假"商品(300元貂皮大衣、600元"万元手机")[1] - 代际冲突数据:69.7%受访者与长辈存在网购分歧,超40%老人更信任主播而非家人 [2] 商家围猎老年人的套路 - 获客手段:线下"听课领鸡蛋"引流,线上微信群发优惠券(几毛到几元红包)[4] - 信任培养:先用低价小商品(肥皂、面巾纸)建立信任,掺杂高价商品混卖 [5] - 话术设计:虚构专家身份(古董专家、抗癌秘书长),伪造抢购假象(几分钟卖几千件)[5][6] - 价格欺诈:标价万元手镯实际卖200元,成本仅几十元 [6] - 健康骗局:三无保健品(小分子肽、雪莲)宣称"航天员专用",售价达十几万元 [6][7] 情绪操控与技术滥用 - 情感绑定:使用"家人们""爸爸妈妈"话术填补老人社交缺位 [8] - 心理压迫:制造"库存告急"稀缺感,编造"夫妻分离"等故事加速决策 [8] - 技术滥用:AI伪造鉴定证书,炒作"量子产品""超级干细胞"概念 [8] - 私域运营:微信社群深度互动,规避平台监管,新建小号持续引流 [9][10] 产业链运作模式 - 实体背书:小区开设类菜鸟驿站实体店增强可信度 [9] - 标准化流程:30天营销计划(前15天只送礼物不推销)[12] - 加盟体系:老年大学品牌推广私域电商模式,加盟费10万元起瞄准下沉市场 [10] - 供应链问题:加盟商囤货(假金银珠宝、保健品)烂在手里现象普遍 [13] 数字鸿沟现状 - 用户规模:60岁以上网民1.57亿(占老年人口50%),网购普及率近70% [16][18] - 新增用户:2024上半年新增网民中50岁以上占36% [18] - 使用能力:仅8.1%老人熟练使用手机老年模式,44.4%能独立网购 [19] - 基础设施:5G向农村延伸但城乡数字技能差距扩大 [15] 平台适老化改造 - 功能优化:长辈模式提供大字、语音搜索、拍照购功能 [19] - 物流支持:"当日达"服务提升消费便利性 [19] - 付费陷阱:短剧"首集0.01元"隐蔽设置自动续费 [20] 行业发展趋势 - 监管需求:需加强线上信息真实性审查和防范功能开发 [21] - 服务完善:社区需增加线下活动弥补公共服务不足 [21] - 家庭支持:子女需协助老人提升数字适应能力 [21]
揭秘“惨业链”
吴晓波频道·2025-03-10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