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深圳以人才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协同,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正从产品生产者向产业链顶端迈进,未来有望在全球市场赚取更高利润 [1][2][13] 分组1:人才优势 - 深圳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798.95万人,同比增加19.94万人,增长1.12%,连续2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居全省各地市首位;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2] - 2024年深圳920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南山区450名人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占全市比重近半,集聚高层次人才1.3万名 [9] - 高文、徐扬生、沈向洋、李泽湘四位顶尖人才组成“创都四杰”,高文主导建设“鹏城云脑Ⅱ”提供算力,徐扬生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提供人才 [4][5] 分组2:人才培养与转化 - 深圳高校发展迅速,目前有各类高校17所,包括本土高校、内地高校分支校区和中外合办高校,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占据“半壁江山” [6] - 李泽湘2021年发起创办深圳科创学院,构建“共享工厂”体系,整合优质供应链资源,截至2024年末,450多位创业者探索出65 + 个创业项目 [10][12] 分组3:政策推动 - 2022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2023年“20 + 8”产业集群政策升级,将“人工智能”单列为产业集群 [14] - 2024年1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2025年3月3日连发四份重磅文件,部署人工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路线 [15][16] 分组4:产业成果与目标 - 截至2024年末,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产业链覆盖全环节 [14] - 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冲击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企业,智能终端产品产量超1.5亿台 [16] - 到2027年,深圳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1200家 [17] 分组5:南山案例 - 南山区占据深圳机器人产值约35%,半径10公里内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闭环 [18] - 南山区人民医院与迈瑞医疗开展“AI智慧联合实验室”建设,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场景 [18]
聪明大脑,都在来深圳的路上!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3-14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