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vo成立机器人Lab:不逐一阵风,要造一片林
雷峰网·2025-03-27 18:21

vivo机器人战略布局 - 公司选择聚焦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消费级机器人市场,主攻AI算法(大脑)与机器视觉(眼睛)两大核心技术,其余硬件依赖供应链[1][2][3] - 技术路径采用"技术复用+场景延伸"模式,复用手机业务积累的AI算法(蓝心大模型)、影像空间感知技术及5亿智能设备用户基础[10][14][18] - 通过MR头显研发积累的空间感知技术成为连接大脑与眼睛的"中间件",已展示超越苹果Vision Pro的原型机[16][1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家用机器人处于概念教育阶段,技术落地面临能耗、安全、交互等挑战,行业预计爆发期在3-10年[6][7] - 当前机器人普遍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或"头脑四肢均不发达"问题,AI水平是具身智能发展主要瓶颈[13] - 机器视觉存在非标障碍物检测、3D结构拓扑归纳等难点,车企自动驾驶算法难以直接复用[14] 技术投入与供应链 - 公司AI领域累计投入超230亿元,维持千人团队规模,每年大模型研发投入20-30亿元[15] -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电机、丝杠、减速器)成本占比超50%,未来单台成本有望从60-70万元降至10万元以内[20] - 公司通过30年供应链经验可能加速行业标准化,推动电机等部件价格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20] 战略定位与生态建设 - 区别于特斯拉等全身硬件方案,公司专注技术门槛最高的"大脑+眼睛"环节,降低商业化门槛[8][14] - 通过高薪招聘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等技术专家,覆盖中美多地研发中心,构建人才储备[24][25] - 强调生态共建而非竞争,利用手机渠道优势为未来机器人销售铺路[22][18] 长期发展逻辑 - 消费级机器人被视为"新能源车级"产业机遇,但国内发展仍依赖特斯拉等海外公司引领[26][27] - 公司展示战略定力,允许AI/MR等核心战略5年内不盈利,机器人领域采取相同长期主义[28][30] - 技术突破点难以预测,但公司通过"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策略确保技术积累连续性[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