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毛钱的仿制药暴雷,问题出在哪儿?
虎嗅APP·2025-03-29 17:59

核心观点 - 第十批集采出现超低价中标现象,部分仿制药价格低至0.22元/支,引发行业对成本与质量的担忧 [1][4] - B证药企数量激增,通过"立项+外包研发+委托生产"模式参与集采竞争,但存在质量管理风险 [2][10] - 监管趋严背景下,部分B证企业因生产管理问题被处罚,暴露出行业野蛮生长的隐患 [5][8][12] - 仿制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企业为抢占集采窗口期压缩流程,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稳定性 [16][18][19] - 行业成本压力加剧,企业通过原料国产替代、裁员、转战海外市场等方式应对集采冲击 [21][22][23] 集采低价现象 - 第十批集采间苯三酚注射液出现0.22元/支的"地板价",较最高有效申报价暴降92.36% [4] - 阿司匹林肠溶片低至3分钱/片,行业测算实际成本至少需五六毛钱 [1] - 有药企报价0.53元/支已引发哗然,0.22元/支直接击穿行业心理底价 [11] B证企业问题 - 全国B证企业数量从2021年140家激增至2023年1172家,增长率达465% [10] - 第十批集采中选药品30%为受托生产,间苯三酚注射液9家中标企业有6家是B证企业 [11] - 部分B证企业参保人数波动异常,如海梦智森2022年从十余人骤增至255人又降至31人 [6] - 受托方四川太极曾因生产劣药被罚,此次再因生产过程偏差被列入违规名单 [3][8] 行业影响 - 集采导致仿制药研发项目紧急叫停,企业前期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16][17] - 仿制药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稳定性观察期被大幅缩减 [18][19] - CRO机构为多家企业提供同款药品研发服务,存在质量差异风险 [19] - 注射剂企业加速原料国产替代,进口辅料使用率明显下降 [21]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药企裁员30%并停止仿制药研发,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出路 [22] - 技术人员需兼职管理岗位,人工成本成为重点压缩对象 [21][22] - 行业人员薪资结构调整,15%纳入绩效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