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表现 - 上周港股震荡走弱,恒生科技下跌2.4%,恒生国企、恒指与MSCI中国指数分别下跌1.6%、1.1%与1.0%,已连续三周回调 [1] - 行业层面信息技术(-5.6%)、银行(-2.0%)、保险(-1.7%)跌幅最大,医疗保健(+3.8%)、原材料(+1.6%)、运输(+1.0%)等上涨 [1] - 春节假期以来AI热潮扭转投资者情绪,港股市场强势上涨主要依靠估值驱动,恒生指数风险溢价降至6.2% [3] 市场驱动因素 - 近期催化剂相对不足,叠加小米配股、特朗普加征关税等事件扰动,市场在情绪和估值透支情况下震荡回调 [6] - 由情绪和预期主导的"第一阶段"修复基本完成,后续盈利能否接棒将决定上行空间 [6] - 恒生科技盈利上调是一个积极迹象,但盈利改善以科技行业为主且以利润率改善为主,而非收入增加 [6] 盈利表现与前景 - 2024年港股业绩修复,市场一致预期同比增速为5-6%(vs. 2023年同比+1%) [7] - 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已披露公司下半年盈利同比增速为22.5%(vs. 上半年同比+2.4%),恒生综指成分股下半年盈利同比增长16.5%(vs. 上半年同比+1.3%) [7] - 板块分化明显,汽车(+230%)、海运(+101%)、保险(+49%)盈利增速居前,地产(-143.4%)、银行(-0.6%)、能源(+0.1%)等接近零增长 [8] - 恒生科技成分股下半年盈利同比增长38.7%,腾讯、小米、美团贡献了恒生科技六成的盈利增量 [9] - 港股盈利修复更多为成本而非需求驱动,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速为3.9%(vs. 盈利增速22.5%) [10] - MSCI中国指数ROE提升至11.4%(vs. 2023年10.9%),主要受净利润率抬升支撑 [11] 2025年盈利展望 - 彭博市场一致预期MSCI中国2025年EPS同比增长7.3%,恒生指数同比增长5.1%,恒生科技同比增长25.1% [15] - 半导体(+96.0%)、汽车及零部件(+70.3%)、生物科技(+50.9%)、科技硬件(+33.0%)盈利同比增速预计居前 [15] - 年初以来汽车(+17.6ppt)、科技硬件(+16.1ppt)等板块盈利上修,半导体(-38.1ppt)、消费者服务(-11.6ppt)、医疗保健(-8.2ppt)等板块盈利下修 [15] 估值分析 - 纳斯达克100和恒生科技动态P/E分别为23.5x和17.4x,差距收窄至6.1x [24] - 中国科技龙头市值占全部港股的27.1%,但净利润占比仅为18.2% [24][28] - MSCI中国指数动态P/E为11.5x,较MSCI新兴市场动态P/E的12.3x低7% [32] - MSCI中国指数长期EPS增速预期为8.2%,低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9.6% [32] 投资策略 - 结构上40%的"含科"部分仍是主线,维持恒指中枢23,000-24,000的判断 [39] - 乐观情形下恒生指数或能达到26,000,但需要盈利的进一步兑现 [39] - 建议低迷时积极介入,亢奋时适度获利,可在科技与红利风格间切换 [40]
中金:港股的下一步
中金点睛·2025-03-31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