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级市场最热最贵的杭州「七龙珠」,他凭什么能冷门地押中两个?|36氪专访
36氪·2025-04-01 18:09

宇树科技投资分析 - 宇树科技最初因牛年春晚机器狗表演引发关注,2021年下半年融资时被敦鸿资产迅速跟进并成为联合领投方 [12] - 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将机器狗视为"智能终端新物种",其首款C端产品Go1售价1.2万元,具备消费级市场开拓潜力,类比大疆发展路径 [13] - 团队技术迭代能力超预期,产品每2-3个月就有创新突破,从"地面大疆"定位跃升至人形机器人领域领先者 [14] - 商业模型具备双重保障:B端业务已实现稳定营收(2021年规模数千万),C端产品打开成长天花板 [14] 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景 -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具备三大优势:算力需求适中(千卡规模)、三电技术领先、制造业场景丰富(客户愿支付20-40万元/台) [21] - 行业当前瓶颈在于机器人大脑(具身大模型)处于早期阶段,类似GPT3.0前迭代期,但硬件价格已现突破(宇树将价格降至9.9万元) [21][22] - 宇树科技硬件能力达全球顶级水平,其快速量产能力(2年交付数十台)在创业公司中罕见 [9][22] Rokid投资决策 - 选择逻辑基于AR长期优于VR的判断:AR适用工作/学习等多场景,VR局限家庭娱乐 [25] - Rokid团队具备三大核心能力:阿里云OS系统经验、硬件研发实力、消费电子运营经验(曾做蓝牙音响) [26] - 估值锚定未来AR终端亿级出货量预期,尽管当时技术未成熟但团队已踩过市场坑 [29] 硬科技投资方法论 - 终端优先策略:通过极米/宇树等终端企业反向布局供应链关键节点(电机/传感器/算法等) [32][33] - 出手时点严格把控:产品需通过市场验证(Pre-A轮后),避免技术团队缺乏商业能力 [35][36] - 赛道选择框架:参考智能投影案例,按10%渗透率测算AR潜在规模(当前百万台→亿级) [38] 团队特质与商业策略 - 创始人王兴兴兼具技术偏执与商业敏锐度:早期拒绝人形机器人但2年内实现量产转型 [9][19] - 团队组合采用"CTO+销售"模式:联合创始人陈立(海康背景)强化B端/G端拓展能力 [18][19] - 资源协同效应显著:敦鸿的媒体/芯片/电商资源直接赋能宇树C端业务发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