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SU7事故:是时候重新审视狂飙的智驾!小米客服回应“SU7电池供应商”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4-02 13:42

小米SU7事故及市场反应 - 小米SU7在高速发生碰撞起火事故导致3人死亡 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1][6] - 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股价开盘一度下跌超4% 午盘跌幅收窄至0.86% 成交额达173亿港元 [1] - 小米公司及创始人雷军已对事件作出回应 但事故原因和责任归属仍在调查中 [6] 电池供应商信息 - 小米SU7标准版随机搭载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 Pro/Max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 [3] - 宁德时代明确回应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电池 比亚迪客服表示无法确认电池来源信息 [4] 智能驾驶技术争议 - 事故显示驾驶员过早将控制权交给智驾系统 系统风险识别后接管已无法避免高速碰撞 [6] - 当前全球智能驾驶技术最高仅处于L3-L4过渡阶段 尚无真正L4级自动驾驶车辆 [7] - 车企宣传导致消费者对智驾技术发展阶段认知模糊 说明书警示与实际营销存在割裂 [7] 行业技术发展反思 - 智能驾驶被过度包装为成熟技术 但实际仍处于测试阶段 大规模推广存安全隐患 [7][8] - 行业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验证 企业应避免参与超出技术能力的营销狂欢 [8] - 科技发展需回归以人为本 以安全为核心导向的企业才能在智驾领域持续发展 [9] 媒体报道与舆论关注 - 澎湃新闻等媒体对电池供应商展开追踪调查 引发产业链透明度讨论 [3][4] - 事故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车企责任界定等5大待解疑问 持续发酵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