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GI宏观视点 | 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新经济
中金点睛·2025-04-02 07:34

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面临供给强劲与需求疲弱的反差,绿色产业和AI领域表现突出,但需求不足仍是主要问题 [3][5] - 规模经济是理解这一反差的关键,中国兼具后发优势和大国规模效应,但面临内部债务紧缩和外部地缘竞争的双重挑战 [3][9] - 从规模不经济转向规模新经济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政策需从"重供给与资产"转向"重需求与人才" [4][29] 规模经济理论框架 - 古典经济学:强调分工、人口增长与资本积累,但忽视技术进步导致增长潜力有限 [6][7] - 新古典增长模型:引入外生技术进步,但未解释技术来源,认为大国无优势 [7][9] - 内生增长模型:技术进步内生于规模经济,大国在研发投入和市场空间上更具创新优势 [8][9] - 中国独特地位:同时受益于后发追赶效应和大国规模效应,但主流分析更侧重前者 [9] 绿色产业的规模新经济 - 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0%,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占全球近60% [13][15] - 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制造业属性降低单位成本,竞争性市场结构促进效率提升 [15] - 政策路径差异:中国侧重绿色供给侧补贴,欧洲侧重化石能源需求侧碳定价,中国新能源装机量已达欧盟2倍 [16][17][19] 人工智能的规模效应 - 规模定律:AI性能提升依赖算力、数据与参数,但边际收益递减,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突破算力限制 [19][20] - 中美比较优势:美国算力占优,中国人才池庞大(全球AI人才最大来源地),应用场景广阔 [21][22][24] - 竞争模式转变:从企业单点竞争转向国家体系化竞争,中国需发挥数字基建与人才规模优势 [24] 地缘经济挑战 - G2模式瓦解:原美国创新+中国产业化分工受冲击,中国面临"卡脖子"(纵向)和"去中心化"(横向)压力 [25][26] - 关税影响:美国政策对中国形成需求冲击,绿色产业面临保护主义与全球需求收缩风险 [26][27] - 国际贸易三要素:资源禀赋、交易成本外,规模经济未被充分重视,中国制造业规模效应受抑制 [25] 政策转向建议 - 财政层面:加强家庭部门转移支付,降低社保缴费与流转税,提升社会保障普惠性 [33][35][36] - 金融层面:从信贷驱动转向资本市场驱动,包容金融创新"动物精神" [29][30] - 货币投放:减少信贷依赖,增加财政货币投放效率(如减税直接提升家庭净资产) [37][38] - 投资于人:育儿补贴、教育扩招短期促消费,长期改善人力资本供给 [36] 数据与图表引用 - 图表1:中国绿色产业全球份额(光伏80%、新能源车60%) [13] - 图表2:中国新能源装机量 vs 欧盟(2021年为欧盟2倍) [17][19] - 图表3:中美AI人才来源与工作地分布 [22][24] - 图表4:中国金融周期下行阶段(2024Q4) [30][32] - 图表5: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中国基尼系数调节弱于发达国家)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