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观点 - 港股中期牛市逻辑未变,内因是关键变量,2季度调整不影响长期趋势 [1][2] - 宏观环境呈现"东稳西荡"格局,中国双循环战略成为全球经济稳定锚 [2][24] - AI科技突破和新消费崛起是港股行情延续的关键胜负手 [2][41][48] - 短期需积极防御海外风险,中期应战略布局科技和新消费主线 [2][68] 宏观环境 - 外循环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正积极与非美国家合作对抗孤立主义 [2][24] - 内循环方面,政策对冲空间充足,2025年房地产有望触底企稳释放内需潜力 [2][28][30] - 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对美国依赖度从2018年19.2%降至2024年16.4% [24][25] - 2025年将重点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32] 港股基本面 - 消费+科技+医疗板块市值占比从2016年35%提升至2024年54.5% [37][40] - 新经济公司上市数量占比从2016年40%升至2024年77.9% [38][39] - 港股成中概股回流首选,2023年9月以来新经济公司加速上市 [36] - 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已超过无风险收益率,房地产企稳将提振消费信心 [31][53] 科技产业趋势 - AI科技突破重塑全球格局,中国DeepSeek崛起标志技术自主破局 [47] - 互联网渗透率突破10%后往往引发数年科技牛市,1995-2000年科网行情为证 [42][47] - 互联网龙头估值有望从价值股回归成长股体系,PE(TTM)普遍低于美股同业 [75][76][78] - 设备更新投资增速显著回升,高端制造、专用设备等领域景气度高 [33][34] 消费升级机遇 - 新兴消费如潮玩品类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0%,情绪消费崛起 [52] - 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日本经验显示服务消费占比可达60% [52] - 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推动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51] - 核心CPI持续改善,内需对通胀支撑作用增强 [49][50] 资金面动态 - 2025年初至4月4日港股通净流入4530亿元,科技龙头获大额增持 [66][62] - 恒生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达7.2%,较中债利差超5.4个百分点 [73] - 央行表态将择机降准降息,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 [60][61] - 中央多举措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包括深化互联互通机制 [57][58] 投资策略 - 短期防御:配置红利资产(移动/电信等股息率超6%)及利率债对冲风险 [70][73] - 中期布局:聚焦AI产业链(芯片/算力/机器人)及新消费(医美/潮玩) [68][76] - 战略配置:增持黄金(对冲美元信用风险)和军工(精确制导武器产业链) [68] - 利用衍生工具管理波动,避免恐慌性抛售,等待政策催化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