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中国、柬埔寨、越南、印尼等国加征超过30%关税,导致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斯凯奇等运动公司股价下挫,奢侈品公司集体跌至谷底 [4] - 美国是全球最大时尚和奢侈品消费市场,每年消化全球800亿美元纺织品,是快时尚和运动品牌的命脉 [4] - 仅少数国家和地区对美国进口产品实施零关税以换取"从轻处罚",但无助于股价修复 [4] 供应链迁徙与多元化 - 纺织产业从中国沿海向越南等地区迁移,2015年后加速,2020年疫情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 [5][6] - 中国"十三五规划"推动产业升级,地方政府拒绝低端制造业用地申请,环保标准收紧 [6] - 全球纺织版图分化:孟加拉、柬埔寨为快时尚大本营,越南包揽全球半数运动鞋,中国负责高难度订单 [6] - 行业形成"中国+1"共识,即在维持中国产能的同时选择越南、印度、墨西哥等作为备份生产基地 [6] 就近生产策略 - 欧洲奢侈品集团如爱马仕加速法国工坊建设,确保核心产品本土化生产;路易威登将工厂迁至美国,计划扩大产能 [8] - 阿迪达斯采用"分区自治"策略,中国市场80%产品本土制造,北美市场通过"关税脱敏"选择非敏感产地如墨西哥、越南 [10][12] - Zara母公司Inditex 50%产能位于欧洲,设计环节集中在西班牙,缝纫外包,利润达零售价85%(行业平均60%-70%) [13] - Zara将产能回迁土耳其、东欧,缩短欧洲供应链半径,同一产品在美国/墨西哥价格比西班牙高60%,海湾国家高71%-91% [13] 行业战略转向 - 时尚零售业从追求"绝对低成本"转向构建"供应链韧性",阿迪达斯注重关税规避和市场适配,Zara追求极速响应和库存优化 [14] - 品牌通过削减SKU避险,但消费者对"本地制造"产品的接受度仍是未知 [15] - 供应链变革本质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行业需在成本、速度与风险间重新平衡 [16]
耐克们,出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