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 - 服装制造业面临双输局面:工厂端利润持续降低、成本不断升高,消费者端对质量下降和预售期延长怨声载道 [2][3][4] - 浙江诸暨大唐袜业城曾占电商平台70%袜子销量,如今市场冷清,小型工厂年毛利从30-40万降至十几万 [6][7][10] - 库存积压严重:某老板娘200万库存未清,客户百万订单拖延未提货,导致现金流紧张不敢开工 [11][13] 经营困境 - 价格战恶性循环:爆款面料2万米仅售出1万米,剩余被迫亏本处理;俄罗斯95万订单为回款妥协少收10万 [15][16] - 电商冲击导致订单碎片化:外贸订单从1年周期缩至3个月,50-100双小单成为常态 [29][31] -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97%棉袜成本2.5元被60%棉1.6元仿品挤压,电商通过"赌数据"策略(如9.9元商品退货率90%仍可盈利)加剧乱象 [24][25][28] 成本压力 - 人工成本高企:基础工月薪7500元需包食宿,挡车工1万元,喷气工1.2万元 [42] - 设备升级困境:新袜机8万元/台,50台起购需400万投资+500万运营资金,小厂无力承担 [43] - 家庭作坊淘汰:30年前三四万元设备现仅值500元废铁价,10台以下作坊难以为继 [38][40] 转型路径 - 产业转移趋势:河南/江西等地可省单袜成本0.03-0.05元,东南亚(越南/老挝)及巴拉圭已有成功案例 [46][47] - 品质升级策略:某女装厂客户流失20%但利润反增10%,重建厂房更新设备成为选择 [48] - 生存哲学:保持在场等待周期回暖,认为"韧性是最大武器",参考80-90年代创业经验 [48][50] 商业模式冲突 - 工厂需要稳定订单与品牌追求爆款的矛盾:工厂承担100款中1款爆红带来的库存风险 [19] - 仿品冲击原创:100元女装被广东仿品压至60元,97%棉袜因成本劣势被60%棉产品取代 [20][22][24] - 付款周期恶化:外贸订单预付款模式消失,国内普遍采用先货后款加重资金压力 [13][31]
36氪精选:爆款越火,老板越穷,谁「杀死」了中国服装厂?
日经中文网·2025-04-11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