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赛事因十级大风和降温推迟至4月14日举行 赛道位于北京亦庄 全长21.0975公里 包含6个左转道和8个右转道 最高坡道角度达9° 路面存在减速带和碎石等复杂地形 [11][15] - 20支参赛队伍中仅6家完成比赛 完赛率30% 冠军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撞线 平均配速7-8km/h 达到人类业余跑者水平 [21][25][26] - 亚军松延动力N2采用特制29码跑鞋缓解冲击力 季军卓益得"行者二号"采用肌腱驱动技术 续航能力达6小时/100km 远超同类2小时水平 [30][33][34][35] 参赛机器人技术表现 - 天工Ultra采用"跟随模式"通过视觉追踪领跑者二维码 中途摔倒1次但仍比预期快半小时完赛 松延动力N2通过工程师遥控操作 需频繁冷却和维修 [28][29][38][39] - 赛道设置对机器人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等构成极限测试 需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相当于让学步儿童参加奥运会 [15][16] - 赛事允许换电和更换同型号机器人 但每次换人罚时10分钟 季军因多次换人罚时让位给稳定发挥的"行者二号" [34][35] 人形机器人产业现状 - 行业技术体系分为"大脑"(AI决策)/"小脑"(运动控制)/"肢体"(物理执行)三部分 工信部规划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 [53][54][55][56] - 当前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数据获取依赖人力遥操作/模拟器/视频学习 马拉松赛事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极限测试环境 [47][48][50][5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小米/优必选等持股)等参赛企业通过赛事验证了轻量化设计/关节散热/运动算法等技术创新 [28][47] 赛事产业意义 - 赛事被视作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的技术成人礼 推动本体稳定性/复杂地形通过等关键技术迭代 [16][47] - 暴露当前技术瓶颈:领跑者仍需人工辅助 频繁出现摔倒/过热/零件脱落等问题 显示距离完全自主运行仍有差距 [39][41] - 活动吸引儿童互动 培育未来用户群体 展现人机共生可能性 被类比为"继新能源车后的十万亿级产业" [60][63][66][67][68]
机器人跑马拉松,状况百出
盐财经·2025-04-21 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