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镜像历史:过往贸易战与关税的演化路径,当前股市投资的筛选逻辑
贝塔投资智库·2025-04-24 11:57

关税作为政策工具的历史演变 -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平均关税水平从1929年的13.5%提升至1933年的19.8%,导致美国名义GDP四年间下滑45%,出口总额骤降67%,失业率攀升至近25% [1] - 当前世界贸易以国际价值链为特征,强行推进贸易壁垒会导致供应链紊乱甚至断裂,真实落地难度更大 [4] - 当前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远小于1930年代,但进出口占GDP比重更高,波及人群和国家更广 [5] 2018年特朗普"关税优先"政策 - 美国对华发起多轮关税制裁,涵盖金额从500亿美元扩大至2000亿美元,税率提升至25%,中国采取反制措施 [6] - "抢出口"效应使部分行业业绩在关税生效前被短期拉高 [6] - 食品饮料、旅游、农林牧渔等本土内需导向行业展现出抗跌属性,钢铁、商贸零售、医药生物等出口依赖度高的行业盈利明显承压 [8] 2025年关税政策升级 - 加征税率分阶段推至最高125%,部分高依赖产品综合税负高达245%,平均有效关税率达22.4% [10] - 征收范围从消费品到高科技、关键原材料的全链条,采取"定额+从价"复合征税模式 [10] - 政策调整更灵活频次更高,行政命令主导跳过国会流程 [10] - 动因从解决贸易赤字转向战略产业制衡与全球科技主导权争夺 [11] 宏观经济影响路径 - 初期"抢出口效应"使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同比大幅增加,外向型企业利润短期改善 [12] - 中期企业盈利空间压缩,成本传导压力显现利润率下降,资本开支放缓PMI走弱 [15] - 长期引发全球产业链重构,供应链区域化与本土化,中美贸易额下滑 [18] - 滞胀风险上升,需求端乏力和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带来深远负面影响 [18] 投资建议 - 规避家电、汽车、纺服、机械等对美出口依赖度高、定价能力弱、产能高度集中在中国本土的行业 [19][20] - 关注品牌力强、渠道控制力高的终端品牌,如海外运动鞋服行业能通过终端提价5%-10%缓释关税影响 [22] - 寻找"地产地销"与本地化供应链成熟的行业,如暖通HVAC系统、大家电和日化企业 [23] - 内需驱动行业如食品饮料、农林牧渔、旅游等板块在外部冲击下更具防御性 [24] - 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聚焦国产替代与全球布局企业,如半导体设备、高端医疗器械、工业软件等 [25] - 精神消费、适老消费、小额高频消费领域如零食、软饮、游戏、宠物食品、文旅服务等具备韧性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