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头部车企近期密集表态规范供应商付款账期,近20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市场对计算规则和支付方式仍有担忧 [1] - 6月15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供应链金融新规正式落地实施,规范5万亿元规模的"影子票据"市场 [1] - 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接近26万亿元,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70.3天,比5年前延长半个月 [4] 支付方式分析 - 目前车企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有票据(银票、商票)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后者因缺乏监管和信披不透明而备受争议 [1] - 8家A股上市车企去年末约1.7万亿元负债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约7640亿元,其中应付票据2156亿元(占比28%),应付账款5484亿元(占比72%) [6] - 银票在票据中占据绝对规模,商票占比不足5%,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的银票使用占比分别接近98%和99.61% [6] 账期问题 - 部分车企"60天账期"计算规则不明确,可能导致供应商实际回款时间仍长达8个月 [5] - 8家A股上市车企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差异较大,广汽集团最低为113天,海马汽车最高为270天 [8] - 比亚迪应付账款规模从2018年251亿元增长到2023年2416亿元,6年增长近9倍 [15]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4.4万亿元,融资额约3万亿元 [12] - 与票据相比,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期限不限(部分达2年以上)、信息披露要求缺失、融资机构选择更广 [11] - 部分核心企业通过拖延结算时间或设定较长电子债权凭证期限变相延长账期,少数凭证付款期限可长达2年以上 [14] 监管与规范 - 新规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 [19] - 新规强调真实贸易背景基础,明确平台作为信息服务中介角色,收紧银行作为资金方的行为约束 [19] - 监管鼓励"脱核不离核"模式,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依赖转向更加注重数据信用 [21] 行业观点 - 供应链金融工具本身并非导致账期延长的"原罪",监管有待完善是客观事实 [1]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推出的初衷是化解产业链"三角债"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被部分企业异化 [12] - 行业最大风险在于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可能形成对中小供应商的多层盘剥 [13]
60天账期≠60天回款!车企账期仍普遍超200天?什么原因→
第一财经·2025-06-16 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