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BD热潮之后的一些思考
雪球·2025-06-14 13:01

中国创新药BD交易热潮分析 BD热潮的双面效应 - 中国创新药行业2024年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571亿美元 2025年初至今已突破500亿美元 [2] - 驱动因素包括跨国药企专利悬崖危机(如默沙东K药2028年到期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2026年到期)和中国药企FIC/BIC管线积累 [2] - 正面效应:快速获得现金流 借助跨国药企资源加速全球开发 提升国际认可度 [3] - 负面效应:2020年62起BD交易中25起终止 退货率达40% 存在核心资产流失案例(如恒瑞医药管线转手价差达10亿美金) [3] 优质企业特征 - 差异化创新能力:如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 [3] - 国际化能力:百济神州通过BD进入美国市场仍保持自主研发节奏 [4] - 合理管线梯队: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分成比例达15% 未来年收入或达3亿美金 [5] 高风险企业特征 - 产品同质化(如PD-1 HER2等靶点扎堆) [6] - 依赖单一BD交易(某企业因海外III期失败市值蒸发65%) [6] - 战略摇摆 BD后忽视研发投入 [6] CXO行业的确定性机会 - 药明生物等CXO企业受益于BD后临床及商业化生产需求 如BioNTech双抗项目推动全球Ⅲ期临床带来CMO订单 [7] - CRDMO+模式深度参与创新药全生命周期 原中国市场项目年收入500万-1000万美元 license-out后可能增长5-10倍 商业化阶段或增10-50倍 [8] 行业长期发展关键 - 持续产出高质量创新药并通过BD或自主商业化变现的企业将胜出 [9] - BD仅为阶段性手段 需坚持创新本质与全球视野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