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需求分析 - 广东调频市场需求空间有限,总规模约100-150万千瓦,占统调负荷1%,未来随着独立储能并网规模增加,市场将逐步饱和 [2] - 新型储能主要满足调峰需求,近期总需求规模约500万千瓦,远期至2030年将达800-1000万千瓦,重点布局在新能源富集区和负荷中心区域 [2][10] - 系统在早高峰、午间低谷、晚高峰等时段爬坡能力不足,新型电力系统的低转动惯量特性进一步增加对快速调频和紧急支撑的需求 [10] 项目申报与评估 - 2025年共209个项目申请建设,总规模41.81GW/84.59GWh,较2024年申报规模增长147.6%(以GWh计),其中电网侧储能占比99.8% [3][12] - 系统最大允许接入容量约2416万千瓦,扣除已批复项目容量后剩余可接入1814万千瓦,电源侧5个项目全部建议按申报容量建设 [3][12] - 局部地区申报规模超负荷,如清远(410万千瓦)、韶关(395万千瓦)、河源(329万千瓦)接近或超过当地总负荷 [13] 现存问题 - 项目扎堆选址导致接入资源紧张,如韶关丹霞站供电片区申报11个项目总规模172万千瓦,超变电站150万千瓦供电容量 [13][14] - 220千伏变电站间隔资源不足,早期变电站受土地限制无法扩建,业主倾向220千伏接入但电网可提供间隔极为有限 [14] - 2024年批复项目实际并网率仅15.2%(119万千瓦/785万千瓦),部分项目未按承诺时间开工 [7][8] 规划与建议 - 实行全省总规模管控,"十五五"期间需求规模控制在800-1000万千瓦,单个项目规模宜为5-20万千瓦,优先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 [5][15] - 年度建设规模建议200-300万千瓦,对逾期未开工项目清理核查,释放接入资源 [6][8][16] - 分层分区布局储能电站,重点部署在负荷密集、新能源汇集、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避免逆调节作用 [11][14] 技术接入标准 - 5-15万千瓦项目优先通过110千伏接入,20-30万千瓦可考虑220千伏接入,超30万千瓦需专题论证 [11] - 同一220千伏供电片区允许接入容量约20-30万千瓦,500千伏片区约40-80万千瓦,超规模需专项评估 [11][12] - 储能接入需优化电力曲线和系统调节特性,避免引发电网额外升级改造 [11]
广东省2025储能项目建设计划209个,规模共计41.81GW/84.59GWh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5-06-12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