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C聊起年终总结
投资界·2024-12-23 11:28

会议背景 - 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于2024年12月10-11日在重庆举行,主题为“万象耕新” [3] - 圆桌论坛主题为“越过山丘,预见价值”,由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主持,嘉宾来自顺为资本、峰瑞资本、云启资本、中科创星和丰年资本 [3] 与会机构概况 - 顺为资本由雷军和许达来于2011年创立,管理约500亿人民币资产,投资超过600家企业,聚焦数字化、消费级硬件、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及智能制造等领域 [5] - 峰瑞资本成立于2015年,管理70多亿资金,投资200多个项目,关注科技、医疗、消费及交叉学科的早期投资 [6] - 云启资本成立十年,管理规模100多亿,专注于早中期科技及技术赋能产业投资,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半导体设备及AI应用 [6] - 中科创星成立于2013年,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投资近500家硬科技企业,其中科学家创业项目超过200个,布局商业航天、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6] - 丰年资本成立于2014年,聚焦科技和高端制造赛道,投资侧重于成长期 [6] 2024年投资策略与市场观察 - 丰年资本2024年出手次数不多但单笔投资额较大,感觉市场上符合投资标准的优质资产相对较少,与前两年资产价值泡沫有关 [6] - 中科创星在2024年市场活跃度不高、企业估值回落的背景下逆势投资了70多个项目,其中80%集中在前两轮,认为估值下降时期基金回报率会上升 [6][7] - 峰瑞资本截至2024年9月底投资了20多个项目,与去年持平,其被投企业中有45个左右获得了后续融资,预计年底将超过50个,市场表现平稳 [8] - 云启资本2024年新投项目约10个,主要集中在AI及产业链出海,项目交易周期比前两年更长 [9] - 顺为资本2024年投资了30余个项目,投资节奏相较于前几年高峰期有所放缓 [11] 募资环境与策略调整 - 募资结构面临明显挑战,市场化基金存在一定限制 [9] - 丰年资本新基金的资金构成中,约60-70%为市场化资金,30-40%与政府相关,后者往往涉及招商返投,对投资策略影响较大 [11] - 募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投资机构是否具备明确策略和管理体系,能够创造持续稳定的回报,以满足市场化LP的核心诉求 [11] - 政府相关债务的期限跨度达12年,包括超长期国债,净融资额约9万多亿,其久期超过了除寿险外的大多数资金,具备作为耐心资本的条件 [15][17] - 顺为资本积极调整募资策略,与多地政府展开合作,加强投后管理与国资、地方资源的联动 [9] 投后管理与赋能 - 投资机构将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投后管理与赋能工作中 [11] - 顺为资本推动被投企业与产业巨头(包括其LP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深度合作,如成为供应商、协同研发等,今年出手案例中约20%是与战略投资人共同合作完成 [11][13] - 机构逆势扩充投后团队,增强在政府关系、商务拓展、公共关系、人事、法务等中后台领域的布局,并举办多种培训、产业论坛和交流活动 [13] - 对于B+或C轮以后的中期企业,重点帮助其解决“最后一跳”的资源或资金问题;对于中早期企业,则重点帮助其进行下一轮融资 [14] - 投资时需要“以终为始”进行考量,与创始人沟通未来整体募资设想,而非过去“军备竞赛”式的融资越多越好 [18] 退出策略与市场展望 - 丰年资本明确主要退出战场在A股,并认为在A股市场只有IPO能够给基金创造有效的回报,其策略是重仓聚焦,不求数量但求在每个项目上拿到足够份额和回报 [18] - 中科创星认为早期投资退出的通道相对较大,除IPO外,老股转让和S基金交易是重要退出方式,其参照国际经验,IPO退出约占30%,更大占比集中于老股转让、S基金以及并购 [19] - 国内资本市场正在改革,科创板为暂未盈利或轻资产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入口,注册制改革的全面实施有望优化估值逻辑,促进并购活动 [20] - 二级市场日均交易额从半年前的7、8千亿增加到了约1.4万亿,指数基金规模增长超过三分之一,超过3.5万亿,这有助于平衡市场波动,引导长钱入市 [21] - 创始人心态发生变化,更多创业者愿意接受并购退出,但需注意后期投资人可能要求大幅度调低估值并要求前期投资人补偿,这会影响早期投资生态 [20] 2025年展望 - 投资机构普遍强调保持耐心,坚持做耐心资本,积极向前看 [22][23][25] - 云启资本认为2025年需要面对新常态,开启新未来,重点在于AI技术的落地耕耘 [23] - 中科创星继续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的策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