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级市场退出之困
投资界·2024-12-19 15:31

会议背景 - 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于2024年12月10-11日在重庆举行,主题为"万象耕新",聚焦行业回顾、格局重塑和价值探索 [2] - 圆桌论坛《以退为进,探索多元化路径》由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刘缨主持,汇集多位投资机构代表和港交所高管 [2] 参会机构概况 - 日初资本:2020年成立的美元基金,专注消费产业和出海全球化,采用"专、少、深、长"全周期投资策略 [4] - 唐兴资本:2019年成立,管理规模30亿,重点投资硬科技领域如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已孵化多家上市企业 [4] - 香港交易所:市值近4000亿港币,过去十年帮助中国企业IPO募资近3000亿美元,2024年64个IPO募资800多亿港元 [4] - 渶策资本:2019年成立,管理规模超10亿美元,投资领域包括消费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 [5] - 上海科创银行:前身浦发硅谷银行,已服务6000余家科创企业和500余家创投机构 [5] - 德同资本:成立于2006年,主要关注TMT和AI领域 [5] - 弘晖基金:专注生物医药及高端智造,管理规模28亿美元 [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被称为"退出之年",IPO通道收窄导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明显,行业普遍面临退出焦虑 [6][7] - 2021-2022年市场热情高涨导致估值泡沫,2023年8月后IPO收缩引发连锁反应 [6] - 当前A股IPO数量仅为往年同期数分之一,PE值下降40-60% [11] - 行业正向循环被打破:没有退就没有募,没有募何来投,没有投更谈不上管 [8] 退出策略与路径 - 核心观点:投得好才能退得好,退出问题需从投资阶段就开始考虑 [6][7] - 多元化退出路径: - 并购:医药生物行业并购案例增多,可期待新一波并购潮 [7][11] - 港股上市:港交所优化上市规则,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降低,审批流程缩短至40个工作日 [9][10] - S基金:虽国内体量不足,但可作为补充退出渠道 [11] - 海外交易:与韩国PE等海外机构合作可实现快速退出 [11] - 实操建议: - 早期谈判退出条款,避免拖延 [7] - 对失败项目及时止损,遵循"二八原则" [7] - 弘晖基金已实现40%存量项目退出,通过接手同行退出项目获得优质资产 [11] 投资策略调整 - 头部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机构发展方向 [8] - 投资标准应更严格,寻找结构性机会 [8] - 降低IPO预期,回归价值投资本质 [9] - 构建抗风险投资组合,关注现金流和估值 [11] - 案例: - 日初资本从上市公司挖角CEO孵化企业,年收入已超20亿 [8] - 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延伸实现良好发展 [8] - 普米斯生物医药以9.5亿美元被美国上市公司并购 [8] 香港市场优势 - 新经济公司占港股新股融资额70%,募集资金规模近1万亿港币 [9] - 18C特专科技章节已有5家公司申请上市 [9] - 港股通南下投资日均交易占市场总成交20% [10] - 美的H股全球IPO融资46亿美元,吸引国际长线资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