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大模型打响生存战
投资界·2024-12-05 15:03

大模型行业竞争格局 - 大模型创业公司面临融资困境,投资人悲观情绪蔓延,认为创业公司难以抗衡大厂资源[4] - 大模型研发年成本高达20-30亿美元,超出中国大模型六小龙总融资额[4] - 字节跳动后来居上,豆包App日活从去年11月130万增长至今年10月945万,成为中国日活最大AI产品[6][7] - 字节推出十余款AI应用覆盖主要方向,并布局AI硬件如Ola Friend耳机和眼镜[7] - 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出现人员调整:智谱AI缩减上百人,零一万物调整数十人,MiniMax减员约50人[7] 字节跳动AI战略 - 字节AI研发快速迭代,从去年NLP组仅10人研究大语言模型到今年组建Flow大部门[6][11] - Flow部门与抖音平级,整合内部资源,下设AI产品团队Flow、大模型研发团队Seed和产品研发支持团队Stone[11] - 字节通过高薪挖角顶尖人才,如零一万物黄文灏、阿里周畅等[10][11] - 视频模型研发采取饱和进攻策略,已发布PixelDance和Seaweed两个模型[15] - 利用穿山甲广告平台和抖音流量优势,豆包投放效率显著高于创业公司[14] 阿里投资策略 - 阿里通过激进投资改变市场情绪,以23.4亿美元估值投资月之暗面近8亿美元[10] - 阿里云战略定位为智能算力供应商,类似微软与OpenAI组合[10] - 阿里开源Qwen系列模型总下载量超4000万次,衍生5万个模型,仅次于Meta Llama[15] - 阿里投资可能挤压创业公司API和To B业务空间[15] 创业公司应对策略 - 避免与大公司正面竞争,寻找小众产品方向如虚拟社交(MiniMax Talkie日活约500万)[15] - 部分公司选择等待大公司内部出现组织张力时寻找机会[15] - 月之暗面获得华为诺亚方舟AI研究员加盟,探索类似OpenAI o1的技术[16] - Kimi智能助手通过投放实现300%用户增速,但30%增长来自投放[14] 行业技术发展 - 大模型技术门槛高于AI视觉,涉及GPU调用、架构设计等多环节[18] - 当前缺乏新硬件载体,大模型产品仍依赖移动互联网生态[18] - 技术半熟状态既是创业公司机会(能力持续进化),也是大公司优势(资源比拼)[18][19] - 计算机视觉商业化历史预示大模型创业可能重蹈覆辙[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