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被收购的核心逻辑 - 交易本质是以授权协议变相收购 旨在规避反垄断监管[1] - 30名底层模型开发人员加入Google 100余名产品团队保留在C.AI[1] - 公司结局由创始人Noam Shazeer的决策路径决定 其作为Transformer论文核心作者选择AGI赛道[1] 公司定位与战略失误 - 2022年12月明确"全栈AGI公司"定位 导致资源分散在模型研发与产品两端[1] - 2023年产品团队仅0.5人 模型团队数十人 反映资源错配[3] - 创始人提出"AGI公司+产品优先公司"并列定位 引发投资人质疑商业模式闭环[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23年三大2C产品形态:ChatGPT类、Perplexity类搜索、C.AI类陪聊[1] - 开源模型崛起加速推理成本下降 自研模型必要性降低[3] - 底层模型战争结束 形成Google/Anthropic/OpenAI三足鼎立[4] 大厂战略布局对比 | 厂商 | 模型战略 | 关键动作 | |--------|--------------|---------------------------------| | Google | 全链路自研 | 收购C.AI团队 巩固Gemini生态[6] | | 微软 | 混合策略 | 收购Inflection对冲OpenAI风险[8] | | Meta | 开源主导 | 推动Llama生态 放弃商业变现[9] | 资本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Scaling Law导致资源向头部集中 第二梯队难获融资[4] - 2021年SaaS公司PS达60-70倍 2023年暴跌至6-7倍 凸显融资时机重要性[10] - 出行行业"大黄蜂案例"显示资本站队决定竞争结局[4] 行业趋势判断 - 模型商品化成为共识 工程落地能力取代底层研发壁垒[4] - 端到端全栈模式被证伪 开源方案成为产品公司首选[3] - 大厂战略摇摆直接影响创业公司退出路径[10]
C.AI 被收购的宿命论与万恶的 Scaling Law | 42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