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高光时刻 - 2001年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吴俊昊受日本ASIMO和HRP系列机器人启发,决心研发韩国人形机器人 [5][6] - 2004年韩国首台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HUBO诞生,身高125厘米,拥有20多个关节驱动器,实现自主行走等基础功能 [13][14] - 2015年HUBO2在美国DARPA机器人挑战赛中以44分28秒击败MIT等顶尖机构夺冠,获200万美元奖金 [22][23][25] - 韩国政府随后将"K机器人经济"列为国家九大增长引擎之一 [25] 停滞原因 -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对日本依赖度达70% [32] - 单台HUBO2售价高达40万美元,难以量产商业化 [30] - 2017年起Rainbow Robotics转型协作机器人,2013年被三星收购后专注工厂自动化 [35][38] - 韩国AI人才净流出率0.30/万人,26.8%企业面临研发人才短缺 [39][40] 产业现状 - 2024年韩国成立"K-人形机器人联盟",联合40余家机构目标2030年重返第一梯队 [43] - Rainbow Robotics与三星合作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探索AI融合 [44] - 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榜中美占主导,韩国仅现代集团一家上榜 [40][42] 国际竞争格局对比 - 日本:1973年推出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2000年ASIMO已迭代四次,曾占全球50%市场份额 [8] - 中国:宇树科技机器人2024年登上春晚,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00强中56%位于中国 [27][46] - 美国:DARPA赛事体现技术积淀,波士顿动力等企业领跑 [42] - 韩国模式缺陷:技术先行但产业配套缺失,财阀主导资本流向短期回报领域 [34][36] 核心发展规律 - 成功要素需制造业实力、人才培养、投资环境、产业生态的系统协同 [42] - 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实现AI大模型(如DeepSeek)与精密零件制造(减速机/伺服电机)的产业链整合 [46] - 日本错失AI时代导致人形机器人领域后继乏力 [42]
韩国的“宇树科技”,是怎样被财阀毁掉的?
芯世相·2025-04-24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