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试点与行业发展现状 - 长护险试点9年催生30万长期护理从业人员,全国落地后需求将达千万级 [1] - 当前护理人员不足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长护险发展的主要瓶颈 [1] - 失能老人数量约3500万4500万,按1:3护理比例测算需千万级护理人员 [2][3] 护理人才缺口与结构问题 - 养老服务劳动力需求缺口当前为360万580万,2050年将达1092万~1400万 [3] - 护理员呈现"三高三低"特征:低学历(50岁以上占比超70%)、低薪酬(月均不足3000元)、高流动性 [4] - 南通试点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从50岁降至46岁,显示年轻化初步成效 [5] 政策推动与职业化建设 - 国家医保局联合六部门启动长期照护师培养,支持院校设专业并衔接职业技能认定 [2][7] - 长期照护师职业标准分三级,2024年2月发布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首批初级工考试 [7][9] - 江苏省将长期照护师列为紧缺工种,提供培训补贴(南通首批已申请) [14] 国际经验与行业转型 - 日韩经验显示长护险制度可提升行业吸引力,日本通过机器人辅助、儿童托管服务降低离职率(仍高于行业平均) [12] - 职业认证推动专业化,南通试点机构30%服务人员持证,企业反馈证书提升社会认可度 [9][13] - 院校合作培养模式加速,南通通过"学历+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现毕业生持证上岗 [13] 市场前景与挑战 - 行业需从"保姆"认知转向"技术人才"定位,需解决社会认同不足、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6][11] - 日本经验表明需长期投入公众教育(如中小学介护科普)以改善职业形象 [12] - 政策要求2025年前实现定点机构全员持证,薪酬体系与技能等级挂钩 [13][14]
30万护理员 VS 3500万失能老人,“人才荒”如何解
第一财经·2025-05-18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