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全国第1到为小米代工:“中国彩电大王”没落了吗?

核心观点 - 长虹从军工企业转型为家电巨头,曾是中国彩电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但近年来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跌出前四 [3][6][9][11] - 公司在技术路线选择(押注等离子)和商业策略(垄断显像管)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市场地位下滑 [16][18][19][21] - 区域位置劣势(位于西部三线城市)加剧了竞争压力,影响了供应链和技术研发能力 [22][23] - 虽然消费级家电业务下滑,但公司已转型为多元化科技集团,在多个B端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和市场份额 [25][27][28][30][32] 公司历史与转型 - 前身为军工企业(国营780厂),1972年响应国家政策转型民用电子产品 [5][7] - 1985年引进日本松下生产线,成为中国最大彩电生产基地 [6] - 1994年上市,1998年以650亿市值成为A股第一家电股王 [9][11] - 从单一电视厂商发展为横跨智慧家居、数字产业、特种装备等领域的科技集团 [25][27] 市场表现变化 - 1990年代巅峰期:1990年销量107万台登顶,1997年市占率35%(每三台电视一台长虹) [9] - 2024年现状:全球电视出货量前五无长虹,中国市场份额跌出前四(与康佳、海尔合计市占13.8%) [11][12] - 当前市值460亿,远低于同行(美的6000亿、格力2600亿) [12] 关键失误分析 技术路线失误 - 投资40亿押注等离子技术,累计亏损超20亿,错失液晶电视爆发期 [18] - 对比:1993年曾成功自建先进生产线推出"红太阳一族"系列 [16] 商业策略失误 - 1998年高价垄断70%显像管产能,遭遇需求下滑导致库存积压 [19][21] - 美国市场拓展失败,被APEX拖欠4.63亿美元货款,2004年巨亏36.81亿 [21] 区域劣势影响 - 主要竞争对手均位于沿海发达城市(青岛、北京、深圳等),长虹地处绵阳面临供应链和人才劣势 [23] - 后期将海外基地迁至广东中山以改善区位劣势 [23] 当前业务结构 消费端业务 - 2024年电视总销量1630万台(含代工),收入160.37亿(同比增10.27%) [25] - 海外营收占比35%,空调出口增58%,冰箱非洲市占第一 [27] B端科技业务 - 长虹华意:全球冰箱压缩机第一,年销8425万台(市占1/3) [28] - 长虹电源:C919飞机电池供应商,打破磁浮列车电源技术垄断 [30] - 红星电子:氧化铍陶瓷市占80%,配套航空航天 [30] - 爱联科技:全国无线连接模组出货量领先 [32] - 拥有7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