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电价机制调整背景与趋势 - 全国多个省份密集调整分时电价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引导错峰用电以应对夏季用电负荷攀升 [2] - 2021年国家发改委要求优化峰谷时段划分和电价浮动区间,2023年起新能源大省推行"动态分时电价" [4] - 调整方向包括:建立季节性差异化机制、拉大峰谷价差、扩大执行范围,山东、四川、江苏等省已落地创新政策 [4][5] 各省分时电价政策特点 - 山东:首创"五段式"分时电价(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深谷),深谷电价低至0.25元/kWh,尖峰电价达1.2元/kWh,峰谷价差显著 [4][5] - 四川:分季节划分峰平谷时段,夏季峰平谷时长分别为10/8/6小时,春秋季为7/7/10小时,取消冬季尖峰电价并延长夏季尖峰时段至3小时 [5] - 江苏:6月起调整计价基础(用户购电价格替代到户电价),峰段上浮80%、谷段下浮65%,实际峰谷价差缩小 [7][8] 政策影响与行业反应 - 用户侧:山东通过分时电价引导午间填谷负荷达583.87万千瓦,新增新能源消纳23亿千瓦时 [6] - 储能行业:江苏工商业储能收益受冲击,峰谷价差从0.85元/kWh降至0.65元/kWh,平谷价差下降25%,"两充两放"模式需调整为"一充一放" [8][9] - 发电企业:四川分时电价调整预计减少西昌电力2025年净利润540万元,乐山电力电力业务收益减少850万元 [12] 行业转型与未来方向 - 储能企业探索虚拟电厂、现货市场等新模式,江苏将于6月启动电力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 [10][11] - 发电企业需提升市场响应能力,适应分时电价对中长期协议的价格传导效应 [13] - 政策调整推动电力系统从固定价差套利转向市场化供需调节,要求产业链整合技术、运营与生态资源 [9][13]
分时电价改革加速,谁承压、谁受益?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5-05-29 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