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信用评级扩围 -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首次将社保费和非税收入纳入信用评价范围,涉及收入规模超10万亿(2024年社保基金预算收入约11.89万亿+非税收入约4.47万亿)[2][3] - 新规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采用五级信用评级(A/B/M/C/D),A级需年度得分90分以上,B级70-90分,M级针对新设企业或无收入企业,C级40-70分,D级低于40分或有严重失信行为[4] - 评价范围扩展后,社保费缴纳情况与信用挂钩,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体现税务部门征管优势[3] 信用评级激励与约束机制 - A级企业可单次领取3个月增值税发票用量(原为1个月),B级企业享受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等便利[4] - D级企业将受限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实行验旧领新,并被列入税务重点监控对象[5] - 2024年全国A级纳税人达335万户,同比增加45.6万户,守信纳税人总数4127万户,同比增378万户[8] 评价规则优化与容错机制 - 起评分规则调整:经常性指标齐全从100分起评,非经常性指标缺失但纳税缴费信息齐全从93分起评(原统一90分)[6] - 扣分频次从"按税种按次"改为"按月计算",避免单一指标影响过大,增值税应纳税额为0不影响A级评定[6] - 社保缴费设置容错空间,避免因差异化情形导致"误伤",体现柔性执法[5] 信用修复机制升级 - 新增3日内纠正失信行为可100%修复扣分的标准,原有修复标准加分比例提升(80%/60%/40%对应不同纠正时效)[7] - 引入渐次修复机制:3日内补缴按比例100%修复,30日内补缴按比例80%修复,鼓励企业分期补缴[7] - 首次评价结果将于2026年4月发布,税务部门将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8]
社保费等纳入纳税信用,有何影响
第一财经·2025-05-31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