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事关未成年人保护防线,专家建议→
第一财经·2025-06-02 15:35

强制报告制度实施成效 - 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强制报告发现案件达9282件[2] -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生效后强制报告制度入法 实施四年间社会理解度提升但普及率仍不足[2][3] - 典型案例显示医生和教师通过强制报告制度介入后 成功阻止多起虐待未成年人案件[1][2] 责任主体执行现状 - 医院和学校被列为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关键主体 包括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机构[3] - 三甲医院医生反映判断标准依赖个人经验 部分医务人员对法律具体条款认知模糊[4] - 学校存在"三方私了"等处置不力现象 部分工作人员对侵害行为纵容忍让[6] 制度执行障碍 - 缺乏标准化操作指引 医务人员难以判断"不法侵害危险"的边界[4][5] - 责任主体担忧报告风险 包括误报后果及被报复可能性[6] - 普法力度不足 部分从业人员未意识到强制报告是法定义务[3][5] 改进建议 - 卫生健康部门需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 医院应制作宣传手册强化责任意识[5] - 建立明确报告流程和保护机制 降低报告人风险[6] - 建议将强制报告要求纳入医师法、教师法等行业法规 增强法律衔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