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行业现状 - 创新药PS(市销率)14倍,接近过去5年均值,估值修复已完成,行业进入BD和临床事件驱动阶段 [3] - 局部泡沫体现在:内需市场药企对单品销售峰值过度乐观预测,以及无自研能力的Biotech公司虚假BD炒作 [3] - 港股成为创新药主战场,前5月IPO募资额773.6亿港元同比增长707%,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52.7% [7][8] 泡沫的合理性 - 创新药溢价具有合理性:不受宏观经济、贸易战影响,海外BD通道顺畅,支付条件约束小 [4] - 中国在研管线数量全球第一,覆盖细胞疗法、ADC、双抗/多抗、溶瘤病毒等领域 [4] - 长期泡沫化是常态,因早期Biotech依赖资本输血,需风险补偿吸引投资,资本涌入提升医药创新效率 [4][5] 资金流向与交易热度 - 南下资金是港股创新药主力,4-6月净流入288.2亿港元,全年加仓551.4亿港元 [9] - 创新药交易拥挤度达4.8%,处于历史100%分位水平,虽回落至3.9%但仍处97.7%高位 [11] - 港股通创新药ETF单日净流入超3.7亿元,近10日吸金22.2亿元,显示增量资金持续涌入 [11] 研发进展与政策支持 - 2015-2024年中国原研药进入临床数量超美国,临床后期管线与美国相当 [16] - 药监局新政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加速上市进程 [16] - 2025年国内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超25亿美元,总金额超500亿美元,达去年全年水平 [17] 重点品种与领域 - 短期出海潜力品种包括信达生物IBI363、再鼎医药ZL-1310、和黄医药索乐匹尼布等19款药物 [19] - 二代IO/ADC领域为窗口期,MNC管线中中国本土创新药占比显著 [20] - ASCO等学术会议催化临床数据披露,下半年ESMO、ASH等会议将带来新催化剂 [28] 历史经验与行业展望 - 生物科技泡沫滋养了安进、吉利德等公司,平均需10年以上实现产品上市,20年稳定盈利 [13] - 2020-2021年泡沫期帮助Biotech度过资本寒冬,催生当前繁荣格局 [15] - 预告式BD被批评为不可取的市值管理手段,损害行业长期发展 [29]
创新药重返泡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