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在张嘴不说Vibe,都不适合在AI圈待了?
创业邦·2025-06-23 18:35

核心观点 - "Vibe"成为AI圈流行概念,从编程、营销到设计等领域广泛渗透,代表一种直觉化、低门槛的人机交互方式 [4][7][8] - 概念起源于OpenAI前成员Karpathy提出的"Vibe Coding",推文获5千转发2万点赞,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11][12][23] - 行业对"Vibe"态度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降低技术门槛,反对者批评其导致技术债务积累和专业性丧失 [35][36][42] 概念起源与传播 - Karpathy描述"Vibe Coding"体验: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让AI生成代码,开发者仅需复制粘贴和微调 [11][12] - "Vibe"一词突破技术术语局限,将编程重塑为感性创造行为,迅速被营销、设计等领域复用 [14][15][24] - 音乐制作人里克·鲁宾被奉为精神图腾,其"零技术纯直觉"创作理念与Vibe概念高度契合 [16][17][19] 行业应用场景 营销领域 - "Vibe Marketing"依赖AI快速生成海量内容,凭感觉选择而非传统数据分析,策略呈现"薛定谔状态" [24][25][29] - 核心逻辑从"精确"转向"共振",追求与用户情感连接而非品牌一致性 [30] 设计领域 - "Vibe Design"平台允许用户通过描述感觉生成界面,无需掌握色彩理论等技术细节 [30] 内容创作 - "Vibe Writing"降低创作心理门槛,AI将模糊灵感转化为具体内容,职业身份出现"Vibe化"重构 [31] 争议与反思 - 技术社区批评"Vibe Coding"导致代码质量下降,两个工程师可产出过去五十人规模的技术债务 [35] - 吴恩达指出有效AI编程仍需深度专业判断,Karpathy本人转向"AI辅助编程"概念 [36][37][39] - 字节跳动提出"自然语言写代码"与之区分,强调需精确描述逻辑并人工审核 [41][42] 概念本质分析 - "Vibe"填补AGI叙事真空,其模糊性成为社交媒体传播优势,但难以支撑严肃产品交付 [45][46] - 真正有效的"Vibe"依赖专业积淀,顶尖专家才能通过AI放大直觉能力,新手易产生产出垃圾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