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乳企出海,三大问题待解
第一财经·2025-06-28 17:5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2024年国内乳制品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液态奶出现近年来首次下滑,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总产量为2962万吨,同比减少1.9% [1][11] - 国内乳企面临增长焦虑,国际化成为主要战略方向,伊利、蒙牛、新乳业等均将海外市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9][10] - 东南亚市场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低于20公斤/年,市场规模约300亿元,27岁的平均年龄显示巨大增长潜力 [10][11] 冰淇淋出海战略 - 蒙牛旗下艾雪和伊利旗下Joyday通过本地化策略在东南亚市场取得突破,艾雪在印尼市场份额第一,菲律宾第二,越南持续提升 [2][4] - 伊利冷饮品牌Cremo、Joyday进入泰国和印尼市场前三名,累计推出50多款本土化产品,出口19个国家和地区 [2][5] - 乳企采用"冰柜大战"等中国模式抢占终端,蒙牛为印尼100多个城市免费提供冰柜,实现差异化竞争 [6] 国际化扩张逻辑 - 东南亚市场与10-15年前的中国相似,马来西亚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美元,泰国4300美元,菲律宾和印尼分别为2700美元和2900美元 [10] - 冰淇淋作为探路产品具有四季可售特性,适合热带气候,且本地乳制品加工业薄弱,国际品牌主导市场 [4][7] - 乳企通过并购和自建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从产品贸易升级为品牌运营,辐射更广区域 [7] 新兴市场机会 - 非洲市场人口增长迅速,对液态奶、奶粉需求旺盛,尤其儿童和青少年产品空间广阔 [11] - 东南亚调味乳和含乳饮料需求增长,伊利安慕希、优酸乳等产品已进入多个市场 [15] - 美国市场存在健康风味乳制品空白,新乳业通过产品升级实现溢价销售 [16][17] 国际化挑战 - 东南亚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信任度比欧美品牌低10个百分点,食品安全认知需突破 [14] - 国内养殖成本比主要出口国高50%,奶价波动可能影响成本控制 [14] - 东南亚岛屿众多导致物流成本高,非洲市场分散且渠道建设复杂 [14][15] 竞争策略 - 需应对国际巨头(雀巢、达能)的先发优势和本地企业的价格竞争,通过差异化产品和渠道创新突围 [16] - 联动餐饮、茶饮企业出海,形成供应链协同效应,未来可探索本地建厂和乳品解决方案 [17] - 建立本土研发中心,如伊利在泰国和印尼的经验可复制至其他潜力市场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