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arpathy提的“软件3.0”已过时,交互即智能才是未来 | 上交大&创智刘鹏飞
量子位·2025-07-05 12:14

软件演进范式 - 软件3.0的核心困境源于2022年ChatGPT发布时的技术背景,主要能力集中在文本生成和简单推理,而2024年9月后AI能力实现代际跃迁,从GPT-4生成能力到深度推理,具备元认知意识[6] - 软件3.5提出认知协作范式,AI成为透明思维伙伴,支持细粒度交互和自适应学习,实现"交互即智能"理念[7][8][24] - 软件发展沿开发方式(代码程序→网络参数→自然语言)和交互方式(操作型→对话型→认知型)两个正交维度立体化演进[11][12][13] 各代软件特征对比 - 软件1.0:操作型×编程,手工编写代码(如C++/Java),逻辑透明但开发效率低,代表传统软件开发黄金时代[16][17] - 软件2.0:操作型×参数,数据驱动神经网络训练(如LSTM),突破人工规则限制但需ML专业知识和大量标注数据[18][19] - 软件3.0:对话型×自然语言,通过Prompt工程实现意图理解,降低开发门槛但交互仍为线性且缺乏透明度[20][21] - 软件3.5:认知型×自然语言,支持实时思维干预和异步协作,界面需支持多模态认知输入和上下文感知[23][26][27] 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 大模型通过Inference-time scaling训练获得深度思考能力,实现人机思维层面交流,标志大模型进入"第二幕"(从生成能力到认知对齐)[25] - 开发者需掌握认知建模、意图工程、上下文工程等新技能,设计支持认知状态可视化和实时干预的动态界面[28][29][30] - 行业将进入人机智能融合时代,软件开发从代码编写→模型训练→Prompt工程→认知协作演进,人人可成为认知架构师[31][32][34] 历史背景与未来规划 - 上海交通大学刘鹏飞团队三年前已预见软件3.0趋势,与Karpathy观点高度一致(如情感分类示例),反映技术演进必然性[35] - 即将发布完整技术框架白皮书和产品实例,构建认知协作生态系统,包含工具链和基础设施(如GitHub项目Promptware)[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