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美鉴》第十集:斗拱载道 从榫卯巧构到建筑灵魂
新华网财经·2025-07-08 14:14
中国古代斗拱工艺 -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核心承重结构 通过"方斗托举 曲拱承重"的设计实现屋顶重量分解传递 既节省材料又增强稳固性 [3] - 早期井干式建筑耗材量大 穿斗式结构难以承重大跨度 斗拱的出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3]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 - 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采用回字形柱网与斗拱层梁架嵌合结构 至今保持稳定 [5] - 建筑中预留的木材热胀冷缩缝隙体现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 使建筑功能升华为"器以载道"的文化载体 [5] 辽代应县木塔 - 全木结构楼阁高67米(20层楼) 外观5层6檐 实际包含4层暗层 形成明暗交错的精密承重体系 [7] - 全塔使用54种斗拱 分别承担梁架承托和荷载分散功能 被誉为"斗拱博物馆" [7] - 斗拱与暗层结构实现"藏巧于拙" 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和地震仍屹立不倒 [7] 斗拱的文化哲学 - 斗拱体现"隐于形 显于用"的智慧 在"力稳"与"形美"间达到平衡 暗合中国传统哲思 [8] - 结构将力学原理藏于榫卯咬合 却在飞檐处展现建筑威仪 形成"藏力于巧 守理于拙"的文明密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