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草根体育赛事如"苏超"和"浙BA"通过政企民协同运作,成功带动区域经济与城市影响力提升,成为"体育+"模式的新标杆 [5][16][32] - 赛事通过互联网热梗传播、文旅联动及低票价策略实现全民参与,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如苏超预计综合效益超3亿元)[9][14][23] - 地方赛事差异化发展:苏超依托足球基础,浙BA则发挥浙江篮球优势(全省篮球场地超5.5万个)[20][21] 赛事经济效应 - 苏超数据表现: - 单场观赛人数达60396人创业余足球纪录,带动镇江揭幕战打车需求同比上涨319%[14][15] - 端午假期盐城主场打车需求激增超10倍,徐州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99%[15] - 赞助商从6家增至29家,预计赛季综合经济效益超3亿元(单城市增收2000万元)[14] - 浙BA初期表现: - 揭幕战门票(8-28元)开售即罄,诸暨赛场打车需求同比上涨127%[23] - 周边摊贩销量翻倍(如四果汤单晚售出400份),市集摊位首日租出10/50个[23][24] 赛事运营策略 - 传播策略: - 苏超利用"散装江苏"等地域梗官方玩梗,常州文旅发布《守卫笔画》短视频助推传播[10] - 浙BA限制职业球员参赛,强化"全民参与"属性(仅限18岁以上本地男性)[21] - 政企联动: - 南京开通球迷高铁专列,淮安等推出免费景区政策[14] - 浙BA联合文旅部门推出"门票+球票"打包套餐,与OTA平台合作"看球+消费"服务[22] 行业趋势 - 国内体育产业规模从2018年至2023年增长68.3%达3.67万亿元,2025年或突破4万亿元[27] - 国际案例印证体育经济潜力:卡塔尔世界杯创170亿美元收益,巴黎奥运会贡献13亿欧元旅游消费[27] - 贵州"村超"带动榕江旅游收入近200亿元,推动县域经济跃升[28]
从苏超到浙BA:体育流量如何变经济增量?
创业邦·2025-07-11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