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技术发展现状 - 类器官技术凭借高仿生性、精准建模能力及伦理优势,在药物研发、疾病机制解析及个性化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1] - 2025年FDA宣布逐步淘汰动物实验,将类器官列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核心工具,标志全球监管范式转型 [1] - 技术转化面临血管网络与免疫微环境缺失导致长期培养坏死率超60%,肿瘤类器官难以复现免疫治疗响应等瓶颈 [1] - 标准化缺失导致批次间异质性显著,自动化设备普及率低限制临床应用推广 [1] 第三届类器官技术创新会议 - 会议聚焦"技术攻坚-标准共建-生态协同",设4个主题专场:仿真技术进展、临床应用转化、模型构建与药物研发、标准化及自动化 [2] - 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教授及美谷分子、赛多利斯、徕卡等企业专家 [3][4][17][22] - 关键技术议题包括生物3D打印、高通量遗传筛选、AI驱动血管类器官模型、自动化培养解决方案等 [3][4] 核心研究机构与企业参与 - 学术机构:清华大学孙伟团队开发生物制造技术,北京大学王凯研究血管类器官药物筛选,浙江大学蒋明探索干细胞器官损伤修复 [5][8][10] - 医疗机构:华西医院刘亚龄教授推进肿瘤类器官个性化药敏检测,浙大一院何康信建立类器官生物样本库 [7][16] - 企业解决方案:美谷分子推出全流程自动化转化方案,赛多利斯优化3D培养流程,徕卡提供实时成像光片技术 [4][17][14] 技术突破方向 - 仿真技术:清华大学梁琼麟探讨器官芯片替代动物实验路径,上海大学白龙开发骨类器官构建材料 [9][15] - 标准化建设:中国计量院傅博强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合创生物林德麟推动Opentrons自动化方案 [18][12] - 交叉创新:清华大学深圳院马少华开发工程化类器官平台,瑞孚迪李江提供全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 [19][13]
报名:第三届类器官技术创新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
仪器信息网·2025-07-14 11:33